挑战生命奇迹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多学科协作为28周早产儿成功实施动脉导管结扎术
2021年儿童节前夕,一位母亲合并“完全性前置胎盘伴出血,急性宫内窘迫”,孕周仅28周,体重1.08kg的早产宝宝“鑫鑫”早早地降临人间。由于早产儿多脏器发育不成熟,生后呼吸困难严重威胁生命,刚刚出生的鑫鑫还没来得及感受儿童节的快乐,妈妈还没来得及体会初为人母的喜悦,鑫鑫立即由医护人员通过暖箱转运至新生儿科病房。
入住新生儿科后,医生立即进行对症治疗、呼吸机辅助通气,在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全面精心的治疗与护理下,鑫鑫在出生后3天顺利拔出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改为无创呼吸支持。当所有人在为此感到高兴与欣慰时,现实又对这个脆弱的生命抛出了重重的一击。在对鑫鑫进行床旁心脏彩超检查时发现,体重仅仅1kg多一点的她、鹌鹑蛋大小的心脏上,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存在着直径宽达5.1mm的动脉导管未闭,这一结果再次让医护人员及家长陷入了惶恐之中。
新生儿科副主任武彦秋表示,“在胎儿期,动脉导管为连接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血管通道,足月儿出生后很快关闭。但早产儿往往持续开放,其可引起新生儿呼吸困难加重甚至肺出血、心力衰竭、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血流异常、颅内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鑫鑫的病情也逐渐加重,在无创辅助通气下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监测心功能指标明显异常,不得不再次给与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科室曾尝试应用内科药物治疗促进其导管闭合,无奈于鑫鑫的导管直径太粗大,两轮药物治疗均无效,因此外科手术成为了唯一的救治方法。
鉴于鑫鑫的呼吸及心功能情况每况愈下,在医务处副处长黄慧洁的组织下,进行了心脏外科、麻醉科、超声科以及新生儿科多学科会诊。心脏外科主任冯增斌表示,“该患儿胎龄小、低体重,全身各个脏器发育不成熟,尤其心肺功能均在进行性恶化,并且手术视野窄、操作受限,术中分离动脉导管时容易导致出血,手术风险极大,任何微小的差池,都可能致命。但是由于鑫鑫的动脉导管异常粗大(5.1mm,自身主动脉也只有7mm左右),并且已继发严重的肺动脉高压、肺充血,无法撤离呼吸机,内科治疗无效,必须尽快接受手术治疗”。麻醉科主任李艳介绍到,“该患儿出生体重低,各个脏器功能发育未成熟,对麻醉耐受极差,需要小心谨慎。术中既要合理控制血压、维持良好肺部通气,又要合理的输血输液、保温以及心肺功能的维护。为体重仅仅1kg余早产儿的心脏手术进行麻醉,是对麻醉医生最大挑战”。
风险与挑战并存,但生命只有一次。经多学科专家们认真讨论并与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后,一致认为鑫鑫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并且对手术流程、人力、物力、保障措施均做了详尽安排。于是出生仅仅14天(纠正胎龄30周、体重1.2kg)的小鑫鑫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PDA结扎手术。术前,新生儿科护士王健熟练的为她进行了动脉穿刺行有创血压监测、深静脉置管以便于术中监测、管理;术中,武彦秋与麻醉科医师共同进行气道管理、循环管理;巡回及器械护士有条不紊的准备着有史以来“最小号”的心脏手术器械;手术医生冯增斌、房大广在心脏上精准的分离动脉导管、置入缝线、打结结扎。医护人员利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处理术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在历经1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小鑫鑫在术后恢复良好,历经63天后,顺利脱氧,吃奶情况良好,体重增长至2.8kg,小鑫鑫终于回到了期待已久的妈妈的怀抱。
本次动脉导管结扎手术的顺利实施,既充分体现了医院“学科协作,多学科融合”模式的先进性,也体现了医护人员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态度,共同为28周的小鑫鑫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新生儿科刘利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