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启动“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创建 “防-治-康”一体化模式
为深入推动荆门市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康复,全面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和心脏康复质量及服务水平,10月15日,荆门二医启动“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创建申报工作。这是继该院成功创建“国字号”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后,学科建设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荆门二医心血管疾病由“治疗”向“康复”的延伸,体现了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将为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链条、一体化医疗服务。
什么是心脏康复?“心脏康复就是以医学整体评估为基础,融合心脏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营养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多学科,通过“五大核心处方”(药物、运动、营养、心理、戒烟限酒)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全程、全面管理的综合干预治疗模式。同时,订制个性化、整体化的康复方案,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荆门二医医务科科长涂敏通过PPT介绍了心脏康复中心的概况,以及荆门二医胸痛中心、心血管内科等相关临床学科的发展,解读创建心脏康复中心的趋势和必要性。同时,对荆门二医创建心脏康复中心的运行规划、组织架构、项目开展等进行了专题讲解、培训。
市卫健委医政医管科科长曾予、市残联王艳科长、荆门二医院长郑小艳、党委书记张勇等班子成员及相关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参与启动会。
启动会上,来自荆门市东宝区域医疗联合体的9家基层医疗机构,分别与荆门二医心脏康复中心签订了共建、共享、协作协议,势必建立起科学、适宜、连续性的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新模式。荆门二医心脏康复中心由该院心血管内科、康复医学科牵头,依托国家级胸痛中心和以荆门二医为龙头的东宝区域医联体,将心脏康复理念普及到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实现心脏康复治疗的无缝对接,让心血管病患者高质量的回归社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中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3.3亿。“人们多年来的习惯性思维和就医模式,只知道有心血管病要到医院治疗,却不了解治疗后的康复同样重要。特别是心脏(心血管)术后患者,以为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了。因缺乏后续专业的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心血管功能在短期内难以恢复,结果不仅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再次发生心梗等严重心血管事件。”荆门二医康复医学科主任雷胜龙表示,过去临床对心血管疾病关注的重点是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对于发病前的预防、抢救治疗后的康复管理缺乏足够重视,致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居高不下,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心脏康复中心的创建正是为弥补这些不足应运而生。
“心脏康复中心建设需要院内、院外的医疗资源(三级医院临床多学科、二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医联体成员单位)进行整合,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住院早期就可以得到一期心脏康复治疗,并能够接转到二期门诊或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最后实现社区或居家的三期心脏康复。”荆门二医院长郑小艳强调,心脏康复中心是心血管防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既是缺失环节的有效补充,更是体系建设的整体推动。
当前,荆门二医国家级胸痛中心建设的不断完善、“323攻坚行动”心血管疾防治中心工作的积极推进,已经形成了心血管疾病防治从院前、院内、院后的一体化建设,成为荆门地区唯一一家湖北省心脏康复联盟成员单位。荆门二医心脏康复中心的创建启动,以康复医学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为核心,关节外科·运动医学中心、营养科、心理科、药学部为支撑,将实现预防、急救、治疗、康复(二级预防)整个全程的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闭环管理”。
“心脏康复是一项全程、全面、持续性医疗服务模式。希望荆门二医走出心脏康复的‘二医路径’,能够成为区域内心脏康复中心建设的‘样板’,通过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发力,撑起人民健康保护伞。”荆门市卫健委医政医管科科长曾予寄语荆门二医“国字号”心脏康复中心的创建,力争早日在荆门地区实现心血管疾病可预防、可预测、个体化和主动参与的“防治康”一体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