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 千例里程碑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普外中心-胃结直肠外科完成1000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2024年12月30日,随着1例达芬奇低位直肠癌手术的顺利完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吉大一院)普外中心—胃结直肠外科主任王权带领手术团队成功完成了个人第1000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这不仅仅是手术例数的突破,更是吉大一院微创手术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王权手术团队利用达芬奇手术平台系统实现胃肠道肿瘤手术的全面覆盖,单人单机手术增长速度位居东北地区第一位。目前,普外中心—胃结直肠外科已有9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团队完成培训,科室累计完成超1200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胃结直肠外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正式落户吉大一院,吉林省机器人手术的发展也迈入了新的篇章。
技术革新,游刃方寸之间
在我国,中低位直肠癌在结直肠肿瘤中占比超50%。传统手术治疗中,近20%的患者需要进行肛门切除和永久性造瘘。此外,直肠手术也会部分损伤患者术后性功能、尿便功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何在狭小的骨盆空间内规范肿瘤治疗并突破保肛极限,是普外中心—胃结直肠外科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2016年,王权带领手术团队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taTME),通过肛门入路避免了狭小骨盆的限制,实现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肛门功能;2017年,科室taTME手术加入全国多中心研究TalaR01项目,正式跻身全国一流手术团队行列;2018年,科室作为中国首批六家合作者单位之一,参与直肠癌全球多中心科研合作项目COLORⅢ临床研究,项目负责人教授Tuynman完成对科室考察评估后,充分肯定了手术团队规范化、专业化程度;2021年,科室开展达芬奇机器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已完成近千例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机械臂在狭小的骨盆空间内操控灵活,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可靠。
延续康复,做有温度的医护
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出现尿便功能障碍几率最高达60%~90%。对于此类患者,手术治疗不仅追求肿瘤“切干净”,更重视术后肛门保留以及排便功能康复。科室充分利用多学科诊疗平台优势,通过术前精准诊断、手术技术革新、术后康复护理等,使患者术后盆底功能康复有效率达到91.3%,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科室护理团队先后荣获2020年全国医院擂台赛银奖、2020年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2021年中华护理管理创新奖优秀奖、2022年第4届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一等奖(东北地区唯一)、2023年度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护理质量提灯项目典范项目(最高奖项、东北地区唯一)、2023年度吉林大学医疗护理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填补了吉林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临床科研,国际舞台唱响中国声音
在医院党建引领“一一三五十”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引下,普外中心—胃结直肠外科进行布局,先后通过设立临床研究病房、组建临床研究人才队伍、参与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升临床研究水平。科室研究团队在中低位直肠癌领域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成果多次被国际会议收录。2021年,王权团队的“中低位直肠癌微创精准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项目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科室开展的新辅助同步放化疗联合PD-1单抗对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STARS-RC03)入选年度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WorldGI)壁报交流。2023年,王权应邀在第31届欧洲内镜外科协会(EAES)国际年会上作“左半结肠癌全腔镜吻合安全性全国多中心研究”的研究结果口头报告,展示了中国学者在结直肠癌临床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正当时
机器人手术的突破与发展,是医学与科技结合的典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在依托医院先进的技术平台与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科室将积极与国内外顶尖学术团队保持同步,作为机器人直肠癌手术领域的先行者、参与者,继续推动微创手术变革的浪潮,为医疗卫生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END
来源丨普外中心-胃结直肠外科
提交丨姜漫
科室审阅丨王权
责编丨秦楠
编校丨薛奥
编审丨于姗姗
发布丨宣传统战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