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周早产儿命悬一线,多学科团队紧急救治
近日,通大附院成功救治了一名出生仅5天的早产儿明明(化名)。他遭遇了极为罕见且凶险的新生儿胃穿孔,在医院精心组织和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下,这个小小的生命终于从死神手中挣脱。
明明是一名早产儿,胎龄仅为33周,体重也只有2100克,在外院出生后的第五天,突然出现了异常症状,呻吟、呕吐、腹胀,并伴有心率增快,当地医院检查提示消化道穿孔。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印其友接到当地医院的紧急会诊电话,指导当地医师采取急救措施,暂时稳定患儿的病情,并做好转运准备,次日凌晨,120紧急转运至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手术刻不容缓!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一键启动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程序,新生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海英首先稳定明明的生命体征,麻醉手术科副主任医师陈秋萍制定完善的麻醉术前、术中及术后准备。手术室安排了最有经验的手术护士,一切准备就绪后,印其友决定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室内,麻醉手术科麻醉团队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迅速完成了麻醉及静脉置管工作,并全程监测患儿的麻醉情况及生命体征。印其友带领手术团队小心翼翼地打开了患儿的腹腔,他们发现明明患有罕见的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伴穿孔,穿孔直径超过1.5厘米。由于患儿是早产儿,胃部很小且胃壁薄如蝉翼,手术修复难度极大,死亡率较高,手术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成功切除了穿孔周围的坏死组织,完成了修补和缝合,并彻底清洗了腹腔,圆满完成了手术。
手术成功后,患儿被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后续治疗。由李海英带领的医护团队密切关注着患儿的变化,他们相继帮助患儿闯过了呼吸关、感染关、休克关等一道道难关。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和患儿的顽强抗争,患儿的各项指标逐渐好转,胃肠功能也逐渐恢复。最终,患儿成功康复出院,回到了家人的怀抱。
此次救治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完善的新生儿危急重症的抢救团队及机制,新生儿危急重症转运系统,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以及精湛的技艺,更离不开患儿家属的积极配合与信任。印其友表示,新生儿胃穿孔是一种罕见且凶险的疾病,主要见于出生后3-5天的早产儿。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所致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胃局部缺血、胃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该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30%~50%。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内是观察其健康状况的关键时期,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提高患儿存活率至关重要。
作为南通市危重重症新生儿救治的重要基地,通大附院小儿外科在新生儿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医院成功救治了众多低体重、早产的胃壁缺损、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闭锁等患儿。值得一提的是,通大附院小儿外科还是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该项目通过帮助患有先天性结构畸形的儿童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减轻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