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移植” 重塑健康微生态
“研究成果得到认可值得高兴,更重要的是表明肠道微生态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围绕患者的需要开展临床研究,让患者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付祥胜教授得知自己牵头的“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入202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公示时,高兴的同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更好服务患者。
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谈起细菌,人们总是觉得“细菌会致病”“细菌对人体有害”。但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这些肠道菌群共生共存,在数量上处于相对平衡,在维持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肠道近年来被定义为“机体的第二大免疫系统”。如果肠道菌群失衡怎么办呢?正是由于肠道菌群的重要性,所以医生通过补充益生菌或药物来调节菌群,从而预防和减轻疾病。但是人体肠道细菌种类超过1000种,大部分是人类无法体外培养的,且益生菌产品提供的菌群较为单一,也无法完全直接地让菌群恢复平衡。为了解决之一难题,肠道菌群移植这项新技术应运而生。
付祥胜教授带领研究生团队从事菌群研究“作为临床大夫,怎样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安全便捷地把病人治好”,这是付祥胜教授和研究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面对患者需求,他们组建了8位博士/博士后、50余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科技人才队伍,以“消化系微生态的基础与临床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从消化系微生态的基础到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编肠道菌群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为消化系统诸多疑难危重疾病的微生态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怎么才能让菌群移植既安全又便捷?常规肠道菌群移植技术通过胃肠镜、置管等方式进行,有些还需要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操作,治疗过程繁琐,并且有一定操作风险,吓退了很多需要肠道菌群移植治疗的患者。能不能有什么方法让菌群移植既安全又便捷?消化内科在付祥胜教授的带领下,研发了“胶囊菌群”给药的形式。目前在治疗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菌群紊乱相关腹泻、肝硬化,以及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的消化系统外疾病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已为1000余名患者解决了微生态失衡所带来的疾病困扰,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音。
作者: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