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生命守护者】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24小时不间断 只为无限生机
站在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门口,陆续有来往驶离的救护车,近段时间以来急诊科接诊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高峰期两个院区达900多人次,危重症患者占比28.6%,危重症患者新冠阳性比例达到了90%以上,这是从未有过的情况。
2023年的第一天,早上8点,科室负责人朱景法带领团队快速的完成交班,随后便投入到工作中,随着防疫政策变化,急诊科的患者猛增,作为科室的负责人,两个院区的工作都要时刻关注,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好患者能及时的被分流到相应科室,得到救治,避免造成滞留。送入急诊的患者激增,轻重症的患者要分开,抢救室的床位也亟需增加,同时设备、人员都必须到位,这些都要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否则将会出现更多的滞留问题,甚至有的患者会无法及时得到救治。朱景法顶着巨大压力,与医务部及时反馈,在院部的支持下,增加抢救床位,优化就诊流程,扩编配置医护人员,想方设法提高急诊的快速救治能力。
在医务部的协调下,打通全院住院床位调配通道,医务部每天派人在抢救室现场办公,在初步诊断后,快速分流收治患者,同时动态调配二线以及其他科室人员前来支援,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在急诊科滞留时间,保证科室正常运转。朱景法要在两个院区不停的来回,用上“分身乏术”也不为过,他既要当好整个科室的管理人,又要充当后备人员角色,时刻准备着顶上战友的空缺。12月31日晚,院前急救洪医生突发高热,得知情况他迅速接替岗位,顶替出车任务,“一个萝卜一个坑”,在急诊科关键岗位上,一个都不能少。朱景法的爱人也是一名医务人员,在医疗任务最忙的时候,他的爱人也感染了新冠病毒,只剩懂事的儿子在家照顾自己照顾妈妈,朱景法忙完常常已是深更,这个时候再马不蹄停地赶回家照看家人,孩子的懂事也让他感到愧疚。
连日来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和不可避免的接触史,科室部分医护人员也先后出现了发热、咳嗽、全身乏力等症状,但大家经过短暂的休息后迅速返岗带病坚守,许多年资高的医师也都纷纷参与到一线的人员抢救,急诊的科全体人员高度默契,哪里有需要人的迅速补位。
杜清珍是一位还在哺乳期的妈妈,双胞胎宝宝不满一岁,原本还在哺乳假期的她,下班时间应该陪伴在孩子身边,但看着忙得应急接不暇的同事们,她选择跟战友们在一起,“我们既然选择这个行业,选择这个专业,在群众需要我们时,就要毫不犹疑坚决顶上去”。连日来昼夜倒错频繁的值夜班,她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一天早晨正在抢救病人时感觉N95口罩里有一股暖流,以为是鼻涕留下来,坚持抢救完病人准备更换口罩,才发现是流鼻血。在经过耳鼻喉科处理后,她又迅速地返回抢救室参加工作,她表示还有好些患者等着抢救,自己还能再坚持。
支部党员林思煌,是急诊外科的中坚力量,防控政策调整后,急诊科接诊压力骤增,他几乎天天泡在医院,接诊外伤患者,并兼任着内科医生的角色。他的爱人也是名医务人员,目前在外进修,6岁的女儿乖巧懂事,和林思煌说:“爸爸你就安心去上班吧,我自己在家做作业”。林思煌满怀愧疚,“现在只能让她自己在家,点外卖给她自己吃,还好她也比较懂事。现在患者太多、人员紧缺,我作为一名党员,这个时候必须克服困难,坚决顶上。”
新上任的科室副主任许振伟,是一名预备党员,家人都感染了新冠病毒,他自己本人也出现的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居家休息2天后,稍有好转,他就马上返回岗位上,坚守在城东院区急诊科,协助进行科室管理、病人分流等工作,同时还担任一线值班、抢救、门诊等任务,他说:“可能我们这个时代就是要跟这个病毒做一个抗争,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拼尽自己的力量去做的,除了给现在这些患者一个交代,也是为了在未来,能告诉后代曾经有过这么一段时光,我们都是参与者,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的使命,不仅仅是医务人员”。许振伟提到近期抢救过的一对老年夫妻,他说到老奶奶95岁,老爷爷100多岁,老夫妻一起到了抢救室,两位老人家的意识不太清楚,家属的救治期待很高。有些抢救工作对老年人来说是比较难承受的对急诊医生的挑战也很大,有时候会有无力感,但是患者及家属完全的信任给予我们很大的信心,不管前面结果怎么样我们都是拼尽全力,最后两位老人度过抢救关顺利被送进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在这个对急诊医生来说十分疲惫的时刻,也是莫大的安慰。
并没有“天选打工人”,他们只是将隐于日常的坚韧与温暖,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挥洒得淋漓尽致,他们没有铜墙铁壁,有的只是忠于职业的坚守,汗水与泪水···跑赢时间跑赢死神跑赢病毒···是所有急诊人最大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