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故事 | “蝉蜕”——一种有如神物般的药材!系列③
趣谈蝉蜕的“取象比类”
趣谈蝉蜕的
“取象比类”
《蝉》
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好;
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
宋代名士苏轼的诗句《蝉》,寄托和抒发了诗人对蝉的美好想象。
蝉,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故事。中华民族第一个朝代----“夏”就源于“蝉”。据说夏朝的第一个王-----启的母亲所属部落的图腾便是“蝉”的象形字。近代甲骨文出土中,考古学家也发现“夏”字的原型很接近于“蝉”。
古人对自然现象有十分朴素的观念,在生活中观察到蝉幼时生活在土里,然后结蛹脱壳,成年后爬到高枝鸣声清亮且高远。觉得蝉一生结蛹脱壳似重生,是一种神奇的生物,甚至将其作为祭祀神物。
蝉又是美好的,被人们赋予高尚品德的象征!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云:“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蝉的一生虽然大多数时间都在泥土中度过,但待其蜕变为蝉时,却攀于枝头远离浮尘,只以树汁露水为食,不食人间烟火,和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因此古人用蝉来比喻人的清高和高洁的品德。
蝉蜕化后的外衣,中医俗称“蝉蜕”,也是一种有如神物般的药材。我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经常在房屋的拐角处或电灯柱上看到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啼郎,过往行人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
这种做法虽然有点封建迷信的味道,但家中大人求助有经验的赤脚医生,就会用到“蝉蜕”这一味中药,往往药到病除。后来学医后才知道,蝉蜕确有治疗小儿惊痫夜啼的作用。古医家云:“学者知蝉性之本原,则知蝉蜕之治疗也。”认为蝉“昼鸣夜啼,故止小儿夜啼”,并具有凉肝息风止痉的作用。
蝉蜕是蝉的最外层皮壳,质量轻薄其性轻浮,也称为“蝉衣”。就好比人的皮肤,可以把体内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故蝉蜕也有令体表的热邪透散出体外的效用。亦因“其蜕为壳,故治皮肤疮疡瘾疹”,还能透发潜伏于体内的热毒斑疹,具有“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的功效。
古人通过观察蝉褪去外衣的自然现象,认为蝉蜕具有褪去眼睛翳障的功效,即“明目退翳”的作用。《本草备要》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蝉“其性善蜕,故退目翳”。临床常用于翳膜遮睛、目赤肿痛等肝经风热引起的眼部疾患。古医典籍云“蝉其声清响,故治中风失音”,在临床上亦广泛用于声音嘶哑、润喉开音。这也是取自蝉“居高声自远”的朴素思维。
中国医家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发现蝉蜕确实具有这些功效。我常想,古人是怎样把这些本草特性用于临床治疗的呢?后来通过学习专业的中医药知识,在生活中也去观察和体会。发现原来古人赋予本草更多的是朴素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或者叫取象比类的中医哲学世界观。古人云:“有验于天者必有验于人”,人类发现通过取象比类地总结天地万物的规律然后运用到人身上其实也是可行的。这也许也是《礼记》中讲到的格物致知的道理吧!
【来源】
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
【性味归经】
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
具有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明目退翳,止痉的作用
【主治】
1、本品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宣肺利咽,开音疗哑,故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为治疗咽痛音哑之良药。
2、本品宣散透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用治风邪外束,疹出不透之病证。
3、本品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故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4、性味甘寒,既能疏散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故可用治小儿感冒夹惊,惊痫夜啼等症。亦用治破伤风证。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使用注意】
《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文献参考】
①《药性论》“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
②《本草拾遗》:“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痘疹出不快。”
③《本草衍义》:“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作痒,破伤风及疔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
④《名医别录》:“壳名枯蝉,一名伏蜟,主小儿痫。”
叶超雄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副主任中药师,国家执业中药师、佛山市南海区名医“骨干药师”。广东省健康管理新媒体传播分会常委、广东省保健协会药食同源转化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炮制委员会委员等。
擅长: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中药食疗药膳指导等。
朱少惠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主任,主任药师,佛山市南海区名医“学科带头人”。佛山市南海区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人,佛山市南海区中华医学会医院药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药物治疗专委会委员等。
资料来源|药学部杏林药语团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注下方“公众号”可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