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协同!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二区为救治危重症患者筑牢坚实屏障
为有效加强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工作,2022年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重症医学科学术带头人张敏州教授、大科主任邹旭教授、大科护理总长吴巧媚、科主任郭力恒、护士长张晓璇积极协同各临床科室、行政后勤部门,不到48小时就开设了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二区,设置23张床位,为更多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实现了重症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的最大化。
老年患者多、基础疾病多、基础用药多、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是新冠感染危重症患者的显著临床特点。
新冠感染危重症患者的显著临床特点。
医院秉承多学科协作的优良传统,组建了一支来自全院各临床科室的医护多学科团队。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优势互补,发挥不同的专业特长,为提高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时效性和成功率提供了坚实保障。
迎难而上!全力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秉承“将患者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的指导思想,根据医院安排,重症医学科二区整合资源力量配置,组建了一支包含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呼吸科、肾病科、内分泌科、外科等多学科的医护团队。毛帅副主任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王芳芳主管护师负责护理工作。
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基础疾病,相应的专科医生和药学专家都制定了精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有效提高了重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同时,设备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迅速协调统筹医疗设备、仪器,动态调配有创/无创呼吸机、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仪、床边气管镜、主动脉球囊反搏机、床旁超声等设备,充分保障危重症患者的医疗资源。
时间就是生命,新组建的医护团队倾尽全力与时间赛跑,全面保障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李俊副院长等院领导参加病区首次交班
中西合璧!个体化治疗方案精准施救
“马上救治!快!”66岁的叶阿姨患有冠心病,曾多次因心力衰竭住院,新冠感染后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全身重度浮肿等症状,血氧饱和度82%,并且合并高热、低血压、肾功能衰竭、高钾无尿等,情况危及!考虑患者基础疾病多,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立即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抗感染、液体复苏和血滤等器官支持治疗;同时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治疗新冠感染所拟定的“扶正解毒方”口服,中西合璧,双管齐下。经过几天的治疗,患者胸片显示肺部病灶吸收明显,感染指标、呼吸及肾功能均恢复良好,双下肢水肿明显消退。出院时,叶阿姨拉着医疗组长黄宇新医生的手说:“感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67岁的周叔叔2型糖尿病10余年了,一直在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12月份周叔叔出现气促咯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干呕等症状,急诊CT提示双肺感染>80%。住院治疗后病情仍然迅速进展,很快出现昏迷、气促等症状,急查血糖24.26mmol/L;酮体6.84mmol/L。
周叔叔
医疗组长李国炜医生立即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置管等抢救,并积极给予补液、消酮、纠酸等治疗。同时运用清肺、化痰、益气、养阴等中医治法,灵活调整中药汤剂;针灸科钟平医生给予针刺百会、印堂、列缺、鱼际、合谷、尺泽等调理脏腑功能。经中西结合治疗后,周叔叔逐渐苏醒过来,转危为安,成功拔除气管插管,顺利转出重症医学科。出院时,家人送来锦旗,对ICU二区全体医护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人一策一团队一方案”模式,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标准化、个性化、精准化、精细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有效减少了重症向危重症转换的风险,提高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运行效率。
精锐尽出!优质护理服务危重症患者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团队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支援重症医学科二区的护理队伍具备丰富经验、具有重症监护室的工作经历。
及时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状态。在高级生命支持设备的保障下,重症医学科二区全面推行俯卧位通气治疗,鼓励患者“应趴尽趴”。危重症患者的俯卧位通气对护理质量要求相当高,气道管路、中心静脉管、肠内营养管等重要的“生命通道”必须保证顺畅。护理组长邱寅龙、陈海振都曾是援鄂、援港医疗队的护理骨干,不仅护理好自己分管的患者,还及时巡视其他同事负责的患者,为“生命通道”顺利运转保驾护航,确保每一位危重症患者得到优质护理。
护理团队为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俯卧位治疗
清醒重症患者俯卧位治疗
年近九旬的李爷爷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气促非常严重,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血氧饱和度也只有82%。医疗组长陈茂生医生综合评估李爷爷的心肺功能后,尝试让其趴着睡(清醒俯卧位)。在王芳芳主管护师的协助下,李爷爷开始俯卧位通气。经过几个小时的治疗,李大爷的外周血氧饱和度逐渐上升至95%以上,呼吸也感觉顺畅了很多。王芳芳护师叮嘱道无创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平时可以多趴着睡,怎么舒服怎么趴,趴好、吃好、喝好、睡好才恢复得快。经过系列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悉心护理,李爷爷已短短几天即康复出院。
守得云开“镜”月明
医护人员在做好充分防护的基础上,对正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及时进行床旁气管镜诊疗,进一步改善患者气道分泌物的引流和氧合情况,以争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79岁的谢伯伯既往喉癌手术及化疗史,长期留置气切套管,因多重耐药菌感染合并重症肺炎入住重症医学科二区。谢伯伯精神状态差,形体消瘦,无自主咳痰能力,喉间痰鸣明显,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氧合指数小于100。
医疗组长吴镇湖医生联合药学部张杰医生、段晓红医生制定了针对性抗感染、中药扶正解毒、强化营养支持、气道管理方案;于玲医生多次为患者行气管镜检查加强痰液引流及镜下注药治疗;护理团队日夜悉心照料,给谢伯伯提供了专业细致的护理服务。经过治疗,谢伯伯肺部感染明显好转,氧合显著改善,精神状态佳,转出重症医学科的时候,谢伯伯为整个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于玲医生在为患者进行床旁纤支镜治疗
于玲医生说床旁纤支镜技术是重症医师另一双“眼睛”,重症医学科中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大多患者带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自主咳嗽咳痰能力差,存在肺深部的痰难以吸出,可以借助支气管镜明视下确定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病变情况,并能够进行吸痰、肺泡灌洗、止血、异物清除等进一步的治疗。
张敏州教授、毛帅副主任医师查房指导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多举并措!重症康复早期介入提高预后质量
重症医学科二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教授定期查房,提供中医药“组合拳”的诊疗思路,为危重症患者制定针药结合的特色方案。
邹旭教授查房指导重症患者的康复
为了让患者从“活下去”到“尽快康复”,主管医生、康复专科护士、康复治疗师、临床营养师、临床药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每日查房都会为患者把脉,详细评估中药服用前后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营养、呼吸、运动等不同方面,制定每日康复计划明细,助力患者快速康复出院。
护理团队以气道廓清管理和呼吸机训练为基础,在常规护理上增加了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在低力量强有效的清除支气管分泌物的同时,不加重低氧血症和气流阻塞;呼吸肌的训练以腹式呼吸及呼吸训练器为主,配合相应穴位按摩及皮内针调理肺脏功能。
30岁的邓女士便是其中的受益者,半年前她在外院诊断为脑积水,此次新冠感染导致呼吸衰竭,病情危重,行气管插管并予呼吸机辅助通气。经过积极抗感染、脱水、化痰、针灸康复等治疗后,病情较前好转,但多次尝试脱机失败。郭力恒主任、张晓璇护长查看病人后,建议通过“卧-坐-立”序贯八段锦系列康复训练,推动全身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促进脏腑阴阳平衡,加快肺功能康复。在各班护理小组共同努力合作配合下,邓女士病情日渐改善,成功撤离呼吸机,好转后出院。
“卧-坐-立”序贯八段锦康复锻炼
据吴巧媚总护长介绍,早期康复训练能帮助患者通过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心肺功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减少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呼吸及运动功能恢复。
重症医学科二区病房开科以后即持续处于满负荷状态,一个月以来,共收治新冠重型和危重型患者120余人次,经过积极全面的中西医结合救治,绝大部分患者病情稳定后已转入普通病房,或已康复出院,与院内各临床科室包括急诊、发热门诊和普通病房之间实现了有效联动。在运行中,更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筛查危重型患者,精准提供高级生命支持及重症监护;甄别病情逐步好转的重型患者,将其转入普通内科病房,实现重症、危重症患者分类收治、分层救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细致的护理水平,打好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战,点亮生命的希望,践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在“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峰文化引领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供稿: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