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春养生指南
立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一般立春是2月4日或5日。立春的含义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蜇,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大地生机勃勃,草树开始萌芽,农人也开始忙着耕种,城市人开始一年的计划,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传统历法还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看成是春、夏、秋、冬的开始,称为“四立”。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立春”时节自然特点包括:白天渐长,阳光暖和,气温趋于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渐增多。民俗中有句话“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说明人们经过秋、冬养生,到了春天开始劳作了,春季养生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度到“春夏养阳”,需注意保护阳气,因春属木,与肝相应,所以,在春季养生方面,主要是护肝,而护肝要从心情着手,使心情舒畅,防止“肝火上升”。
1.精神养生要忌“怒”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是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因此我们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豁达,切忌暴怒或情志抑郁,要充分利用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使阳气得以宣达。
2.生活穿衣重在“捂”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初春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还是比较寒冷,只是天气寒暖变化较大,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松缓衣带,舒展形体,适当参加室外活动,多晒太阳,可以早上起床后“站桩”15分钟左右,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3.饮食养生少吃“酸”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但春季肝气当令,肝木偏亢,可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中医又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等。若多吃酸味食品,能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大大伤害脾胃之气。因此,春季饮食调养要注意春季阳气初生的特点,应该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就是这个道理。宜适当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但要以平补为主。这是因为春天阳气升发、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如果补得太过,很容易上火。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补法,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逐步衰退,阳虚明显,春季平补甘温之物为主,如大枣、山药、莲子等;对于上班族,尤其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的人群,在补阳气的同时,也要补阴,多吃山药、春笋、菠菜、韭菜、木耳、锅巴、木瓜、百合、枸杞等;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所以春季最好不补。总之,春季进补要因人而异,以平补为好,适当多吃甘味,少食酸味食品。
4.防病要防传染病
俗语说“百草回芽,百病引发”,春天万物萌动,春季的气候特点是以风气为主令。在早春,主要是风寒邪气致病,而到了晚春以后,是以风温邪气致病。《黄帝内经》说:“风者,百病之始。”“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因为其他几种邪气是借助于风气侵入人体的,像寒邪、热邪、湿邪等。因此,我们要注意防止呼吸系统疾病及传染性疾病。
总之,立春后要逐渐晚睡早起,保持好心情,防肝火上升,饮食要选辛甘温之品。
供稿:蔡金
一审:王毅
二审:葛从军
三审:黄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