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医意| “兔眼”背后的故事,一探究竟
近日,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眶眼整形专业团队任韩副主任医师,为一名男性患者成功实施——右眼眶肿物(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手术。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是成人最常见的眶内原发肿瘤,为先天发育畸形所致,因病变发展缓慢,患者多在中年时才被发现,是潜在的视力杀手。
听不懂专业的手术名称没关系,让小编一步步带你一探究竟。
“兔眼”患者的治疗过程
患者一年前发现右眼球突出并逐渐加重,向右侧看出现视物重影,无明显视力下降,无眼痛眼胀。未进行治疗,一个月前自觉右眼球突出症状加重后,到海南省人民医院眼科任韩副主任医师门诊就诊。
图:术前正面观
眼部检查:
双眼睑闭合良好,右眼睑轻度肿胀,颞下方可扪及一肿物,边界清晰,质软,类圆形,大小约3.0*1.8cm,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深,瞳孔圆正,对光反射灵敏,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视盘界清,色淡红,C/D约0.3,血管走形正常,网膜平伏,黄斑中心凹反光(+)。左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
眼球运动:
右眼外转、上转和下转轻度受限,颞上及颞下方向视物重影明显,左眼球运动各方向正常。
眼球突出度:
右眼24,左眼14,眶距102mm。
任韩副主任医师结合病史及体征,主要考虑眼眶炎症性病变、占位性病变、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可能性。
针对性的辅助检查:
眼眶CT(三维平扫):右眼肌锥内间隙站位,考虑良性肿瘤性病变,结合MRI,考虑血管瘤可能性大,右眼稍突出,双侧上颌窦、筛窦及蝶窦炎症。
MRI(冠状T1)
双眼球彩超:右眼眶内低回声团,考虑炎性假瘤,建议进一步检查,双眼白内障声像,双眼玻璃体混浊并后脱离。
麻醉科会诊后考虑无全麻禁忌症,可行全麻手术治疗。
刘名皎主任医师结合影像资料,分析右眼肌锥内肿瘤占位性病变,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可能性大,肿瘤边界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紧密,术中需注意瞳孔大小,避免损伤视神经,并和患者说明术后视力可能丧失的风险。
在前期的术前检查及会诊下,初步诊断患者为右眼眶肿物(又称“海绵状血管瘤”)。任韩副主任医师带领眼眶专业团队,在全麻下给患者行右眼眶肿物摘除(侧劈开眶)+眶隔修补+眶骨修补术,术中摘除完整带包膜类椭圆形肿瘤1个,大小约2.5*2.1cm,质软。术后视力完好无损,外观无突眼,效果满意。
图:肿瘤标本,请慎点
图:术后正面观
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兔眼”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这块专业的知识链吧!
海绵状血管瘤
怎么观察是否患病呢?
肿瘤位置
多位于眼眶肌锥内,绝大多数为单发,极少数为多发。
症状
多数病人早期无自觉症状,或仅表现有单侧进行性、无痛性眼球突出。由于约80%位于肌锥内,眼球向正前方突出最常见,位于肌锥外者可使眼球移位。
视力影响
一般不受影响,但在少数病程较长、肿瘤较大的病例,视力可严重受损,早期眼球运动通常不受影响,晚期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位于眶尖区的肿瘤可导致视盘水肿、视神经萎缩或因肿瘤压迫产生脉络膜皱褶。
磁共振影像的信号
多数肿瘤在T1WI为中等偏低信号,在质子密度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T2WI为明显高信号,并随回波时间延长,肿瘤信号强度增高。国内鲜军舫教授等提出“渐进性强化”是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异征象。
MRI为诊断要点
MRI可清楚显示病变,也可清楚显示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根据其增强所表现的特征性征象,90%以上可作出定性诊断。MRI为本病定位、定性诊断的最佳方法,能够为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如何鉴别诊断与治疗?
应要与视神经鞘瘤、淋巴管瘤、脑膜瘤等相鉴别。
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伽马刀放射治疗、眼眶的介入性治疗等方法,根据患者视力及眼球运动功能选择治疗方案。
眼眶、眼整形团队简介
眼部整形美容专科技术及设备已达省内领先水平,专科团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手术技巧,特别在眼眶骨折修复手术、侧壁开眶眼眶肿瘤摘除术,上睑下垂手术、眼袋重脸手术、眼窝填充手术、活动义眼手术、结膜囊狭窄修复手术,以及一些先天性眼部崎形修复手术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
目前开展的项目包括两方面:一是美容手术,包括重睑术、眼袋切除术、切眉术。二是整形手术,包括上脸下垂矫正术、外伤后眼睑崎形的修复、眼睑内翻到睫矫正术、眼睑外翻矫正术、结膜囊缩窄矫正术、仿真活动义眼的制作与安装等手术。
诊疗专业范围:
眼科门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秀华路19号门诊楼5楼A区。
专家简介
来源/眼科刘茜
编辑/潘丽云
审核/冯琼
责编/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