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阿伯血管竟长“瘤”?医生提醒:定期检查很重要
梁阿伯80多岁了,年轻时当过兵,身体一向很好,每天还能自行下楼溜达溜达。
可他最近遇到烦心事了。原来,在体检时,彩超查出他患有“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是肿瘤吗?
阿伯焦虑得夜不能寐
陈泉介绍,腹主动脉瘤是腹腔内最大的动脉——腹主动脉发生扩张,像被吹大的气球,有些患者在肚皮上会摸到一个有搏动肿块,甚至会以为心脏掉到肚子里了。
腹主动脉瘤虽然起名为“瘤”,其实不是肿瘤。
然而腹主动脉瘤的危险却不容小觑。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会出现剧烈腹痛,并且出现腹腔大出血,患者甚至一分钟之内就会死亡,病情非常凶险,破裂后死亡率高达50%以上。
目前,医学上无法精准预测腹主动脉瘤多大会破裂,整体上,瘤体直径越大、增长越快,越容易破裂。因此,血管外科医生把腹主动脉瘤称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的炸弹”,用以警示这个病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一般认为,当腹主动脉直径超过5厘米(有些专家甚至认为超过4.5厘米)就建议手术治疗,防止破裂。
听到手术很“简单”
阿伯悬着的心放下了
针对腹主动脉瘤有两种手术:传统的开放手术和微创的腔内隔绝术。
一听到需要手术,家属表现得十分紧张,他们担心梁阿伯年纪大,难以承受手术带来的痛苦。
微创的腔内血管隔绝术可以减轻家属这方面的顾虑。腔内血管隔绝术只需在双侧大腿根部各做一个0.5厘米左右的切口,然后直接穿刺股总动脉,并使用特殊器械,把带有“膜”的支架推到病变部位,这样就将血管内的压力屏蔽到覆膜支架内。
这好比在病变的主动脉内搭建一根新的“管子”,将血液与破裂内膜隔绝,使病变血管不再继续扩张、破裂。
我国的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最早是由陈泉的博士导师、中国腔内血管学的奠基者景在平教授在1997年率先开展的。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手术方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的,该手术基本可以在局麻下完成,术后患者24小时就可以下地行走,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经过陈泉详细地解释,梁阿伯和家人如释重负,安心地住院治疗了。
“人生第一场手术,没想到这么轻松”
这是梁阿伯人生中第一次手术,他的心理负担较重,因此,经家属同意后,在术前给梁伯使用局部麻醉加术中静脉辅助麻醉,以减轻患者焦虑,“睡一觉”手术就做完了。
手术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很快,梁老伯也康复出院了,他又可以优哉游哉地遛弯了。
据介绍,市人民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是东莞市临床重点专科,在医学博士、学科主任陈泉的带领下,科室发展迅速,在血管外科领域已经常规性开展了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包括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微创腔内治疗。
接下来,科室将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推广应用更多新型介入治疗方式,让患者在东莞就能享受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阿伯与医生合影
手术前CTA
手术前造影
手术后造影
供稿:介入与血管外科陈泉
推荐阅读
◆
女性头号杀手?这个技术让患者同时拥有健康与美丽
◆
东莞市人民医院关于调整红楼院区交通路线的通知
◆
发病呈现年轻化!打工人要小心这个易发病啊~~
◆
近期高发!正在看手机屏幕的你可能也会中招……
◆
30秒回顾“红楼人”的抗疫24小时
◆
原来老年痴呆不只有阿尔茨海默症,容易被忽视的还有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