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从脚起” 天凉脚先冷 冬病秋防多泡脚
天凉脚先冷,要让身体暖起来,可以时常泡泡脚。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秋冬季泡脚是养生的“外治”疗法之一,既可以提高人体抵抗力,还能减少冬天各种慢性病的复发。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医师秦敏教授表示,天冷血液循环减慢,势必影响身体各器官的供血,而“寒从脚起”,泡脚既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温经散寒、活血化淤、祛风除湿。此外,中医认为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的足三阴经起点就在足,通过泡脚刺激足部穴位,还可疏肝健脾强肾,对由其引起的筋、骨、肌肉等疾病也有预防、保健的作用。
秦敏教授说,脚不暖,身上穿得再多也感到寒冷,会使抵抗力下降,易患感冒等多种呼吸道疾病。此外,脚受凉直接影响下肢血液循环,久而久之关节炎、静脉曲张等疾病会随之而来。有些女孩宁要风度不要温度,凉了腿脚,还会引来盆腔炎、痛经、月经不调等问题。而秋天泡脚既可以提高人体抵抗力,还能减少冬天各种慢性病的复发。
泡脚时要注意
预防烫伤是最重要的一点。泡脚不是水越烫越好,水温原则上不应超过40℃,对于糖尿病人或脚知觉比较差的慢性病人,泡脚的水温宜再降5-10℃。
泡脚的时间不要过长,一般睡前泡20-30分钟为佳。
专门配置
泡脚可以用清水或盐水,也可以加入专门配置的沐足药粉,效果更佳。但要小心外面卖的劣质药粉含有有毒矿物质,或含有对皮肤有害的色素和香精,建议到正规医院购买药粉。
脚上有伤口、溃烂、化脓、湿疹等皮肤病的,原则上等痊愈了才能泡脚。
为防止皮肤病传染,最好使用自己固定的泡脚盆。若多人共用,一定要注意消毒。
几个常用的沐方
沐足方
《汤液本草》:独活,治足少阴伏风,而不治太阳,故两足寒湿,浑不能动止,非此不能治。
预防外感配方:姜活50克,独活50克,防风50克,荆芥50克,紫苏叶50克。清水2升加材料煲45分钟,隔渣取液,待温,浸足20-30分钟。有辛温解表、袪风防外感的功效。
《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安眠配方组成:吴茱萸40克,夜交藤500克,米醋(白醋)适量。用上述药煎汁,加入温水,再加入米醋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1次。吴茱萸温中,入肝经,有理气止痛,燥湿作用,夜交藤可养心安神,通络祛风。该方主治失眠、神经衰弱。
《本草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
保健足浴配方:牛膝10克,红花10克,苏木10克,泽兰10克,生地10克,川椒10克,葛根15克,细辛6克,伸筋草15克,酸枣仁15克。清水2升加材料煲45分钟,煎汤凉至45℃左右,泡足20-30分钟。该方有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主治劳累后引起下肢酸痛、抽筋、肌肉痉挛等症,无病亦可起保健作用。
《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
降压配方: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独活18克。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煮50-60分钟取汁,待温时泡足,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1剂药可用2-3次。有平肝潜阳的功效,主治血压升高导致的头痛头晕、面红耳赤等症。
《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头痛配方:白附子10克,川芎20克,白芷20克,细辛10克,葱白5根。清水中浸泡5-10分钟后,煮30分钟取汁,待温时泡足,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1剂药可用1次。主治头痛、怕风。
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之交会穴。专家表示,三阴交区域酸痛是经络不通的表现,三阴交联系脾经、肝经、肾经。按摩三阴交穴,能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对于中老年人常见的烦躁不安、心悸不宁、失眠多梦、善忘等有防治作用,对于女性有保养子宫和卵巢,改善性冷淡,并起到美容、调经的作用,还可防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等疾病。
定位:三阴交穴位于足内踝尖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后缘凹陷中。
秦敏,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羊城好医生。广州市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师承广东省名中医张家维教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广东省名中医卢桂梅教授;广州市中医药学会针灸专业委员会委员。
从事中医内科、针灸康复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精通吴式太极拳,擅长快速无痛进针针灸手法(俗称“飞针术”),对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腰椎病、头痛、失眠、面瘫及小儿脑瘫、多动症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中药及针灸结合治疗脑病及各种痛证,并在养生保健、亚健康调理等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及方法。
图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