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的乳腺增生,会发展为乳腺癌吗?放任不管,等摸到肿块可能为时已晚
每年10月是乳腺癌防治月
10月18日是世界乳腺癌宣传日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癌症
被称为“粉红杀手”
☟☟☟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最新癌症数据,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
乳腺癌的三类危险因素
看看你中了几个?
2022年发布的《中国女性乳腺癌预防专家共识》,为我国女性预防乳腺癌给出了具体指导。
一是可改变危险因素
风险1:肥胖、长期吸烟喝酒
专家建议:
一是饮食:对于所有人群来说,健康饮食可降低乳腺癌风险。
每天多吃蔬菜和水果(≥400克),同时多吃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
控制每周红肉(猪牛羊肉等)摄入(350~500克);
少吃高糖、高脂食物,如西式快餐、含糖饮料等;
尽量少吃火腿、腊肠等加工肉类。
二是运动:锻炼能直接预防乳腺癌,减少因肥胖引起的乳腺癌风险。且中等强度和剧烈运动对乳腺癌预防作用更为明确。
锻炼能直接预防乳腺癌
且中等强度和剧烈运动对乳腺癌预防作用更为明确。
每周进行中等强度运动150~300分钟或剧烈运动75~150分钟;
积极、尽早坚持锻炼,尤其是在早上8-10点进行中度及以上强度的运动锻炼;
保持每周的锻炼时长。
中等强度运动:步行、骑自行车(慢速)、家务劳动、园艺劳动、游泳(慢速)、跳舞等。
剧烈运动:跑步、自行车(快速)、游泳(快速)、健美操、团队运动等。
二是潜在可改变危险因素
风险2:生育
专家建议:初潮早、绝经晚、无生育史、初产年龄大、母乳喂养时间短都是危险因素。可以通过减少雌激素暴露来预防乳腺癌,如避免晚婚晚育、延长产后母乳时间。
风险3:激素替代治疗
专家建议:除非是严重的更年期症状,否则不建议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即使用也要尽量减少时间(控制在1年以内),定期检查乳腺、子宫。尽量减少长期避孕药物的使用。
风险4:糖尿病
专家建议:适当运动、饮食控制降低风险,必要时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
三是不可改变危险因素
风险5:遗传
专家建议:有家族史的女性,进行乳腺癌筛查。筛查年龄为比家庭中确诊为乳腺癌时年龄最小者小10岁,但应≥25岁。家族中有已知的BRCA突变等人群应进行BRCA1/2致病突变基因检测。
风险6:性别和年龄
专家建议:乳腺癌最常见于女性。我国乳腺癌患病率在20岁后开始增加,55-60岁为发病高峰。建议成年女性定期体检和筛查,尤其40岁以上。
风险7:乳腺良性疾病
专家建议:患有乳腺炎、乳腺囊肿、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等人,其乳腺癌发生率较普通人更高。这类人群应适度增加乳腺检查频率。
风险8:致密型乳腺
专家建议:和西方女性相比,亚洲女性更多是致密型乳腺。40岁以上应进行超声与钼靶相结合的乳腺癌筛查。
近日,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曾伟
做客顺德电台《医家有野讲》节目
讲述“科学防治乳腺癌”的那些事儿
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来了文字版
乳腺增生,一定会发展成为乳腺癌吗?
A:从乳腺增生到乳腺癌,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人体“内环境”失衡了,等于土壤性质变了,癌症的种子就会趁虚而入。
如果提早介入,还可以把“土壤”的性质改回来。所以很多乳腺增生,通过“药物+情志疏导”的手段,可以避免大问题的发生。
患有乳腺癌的病人都有什么特点?
A:我们接触过很多乳腺癌病人,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比如在发病之前,都在生活上碰到了许多不如意的情况。比如在患病前,家里发生了变故,又或是在家里和丈夫、子女的关系不好,心理备受压力。更有些人在最近一年、半年来遇到睡眠障碍,难以入睡。
所以可以说,这种病不是一下子突然发生的,疾病的发生肯定有各种原因,并经过时间“发酵”。
这个“发酵”的过程可逆吗?
A:肯定可逆。在癌前病变阶段,我们需要积极在医生的指导下把这个“苗头”堵住。
因此,乳腺增生也需要认真对待,但也不能过度紧张。就像开车,发现方向不对时,停下来,重新导航、出发,可以避免掉进悬崖或山沟。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高风险因素,会导致乳腺癌?
A:首先是年龄。患病发病的高峰年龄是40多岁及绝经前后,48岁左右可能是第一个高峰。所以,如果平时做检查一直没有发现异常,在某一时间发现突然却长了个东西,而刚好又到了这个年龄段,那就要注意了。
其次,不婚不育也是危险因素。此类人群患病的几率比早婚早育的人,要高出1-2倍。母乳喂养者,由于体内产生更多孕激素,也能更好地保护乳房。所以,到了相应的年龄,该结婚结婚,该生娃生娃,该喂奶喂奶。
第三,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会更高。据统计,在患病的人群中,10%的人有家族史,也就是母亲、姐妹等直系女性亲属曾有患病的。比如著名女影星朱莉,她就是因为家族里有乳腺癌的病史,且经过专业的检测后发现自己身上的BRCA1基因发生了突变,意味着将有高达80%的可能性会患乳腺癌,所以她主动通过手术切除了双侧乳房。
目前,BRCA1和BRCA2是国际公认的遗传相关基因,且属于“乳腺癌易感基因”,这两个基因一旦发生致病变异,容易引起乳腺癌等恶性肿瘤。
女性要多长时间检查一次乳房合适?
A:即使平时没觉得有什么症状,也不等于百分百没问题。所以:
1.35岁以下的人群,每年需要做一次乳腺B超;
2.35岁至40岁以上人群,每半年做一次乳腺B超;
3.40岁以上人群,需要一年或一年半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乳腺钼靶检查的放射剂量非常少,可以说只有拍一次胸片的八分之一,所以市民不必太担心。
在家里对镜子自检,要留心什么细节?
A:乳房肿块一般要大于1cm才能摸得到,一般到了已经摸得到的这时候,都已经迟了。很多患者来到我院就诊的时候,肿块都有两三公分了,或伴有乳头流血的情况。所以,预防远胜于治疗,有条件的市民还是要每半年体检一次。
在此推荐市民一个自我检查的方法。站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乳房:
1.是否有两边不对称?
2.乳头的方向是否有发生改变?
因为如果乳房里长了肿块,会对乳腺组织产生压迫,从而使乳头的方向改变。乳头的正常方向,是稍微外上。如果发现有不正常朝上或内陷的情况,就是因为乳头后方长肿瘤把它顶住了,或者肿瘤侵犯了乳腺导管,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这样的。
乳腺B超,每半年到一年,对着镜子除了摸摸摸,方向,乳头方向同样很重要。
导致乳腺癌的日常高危因素,包括人到中年、不婚不育、家族遗传,还有哪些?
A:如果没有家族遗传病史,那么不良生活习惯就是最重要的致病原因。我们科室写过一本书,有一句就是“改变生活习惯,预防乳腺病”。不良的生活习惯,除了熬夜,还有精神紧张以及饮食无度。
乳腺癌,可以说10%来自遗传,90%来自生活习惯。我们的生活习惯是可以改变的。
几点钟要进入深度睡眠?
A:乳腺癌发病率位居中国大城市女性肿瘤的第一位。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忙碌经常熬夜,超过晚上11点仍未入睡的人比比皆是。其实,晚上11点就需要谁了,而凌晨1点-3点就需要进入深睡眠状态,否则不利于乳腺健康。
所以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开心?
A:对的。工作压力大,家庭不顺,心情郁闷、经常发脾气等,也不利于乳腺健康,导致乳房肿块形成。
如果不幸罹患乳腺癌,怎么治疗?
A:首先是手术,通过手术清理病灶。其次是化疗,防止癌细胞通过血液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当然,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的治疗,除了化疗,还有放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放疗?
A:不是。主要有三种情况需要放疗: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做了保乳手术的、手术没有切除干净的。
保留乳房,和全乳切除,差别在哪里?
A:不管是保留乳房还是全乳切除,这两种做法的5年和10年存活率都是一样的。但是,保乳的人会有5%的复发概率,而全乳切除的复发率只有1%。第二个差别是,保乳一定要放疗,而全乳切除就不一定了,如果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就不需要放疗。
全切之后,是不是要做回一个假的乳房?
A:我们会尊重患者的意愿。一般遵循“能保就保”的原则,如果不能保,就提供替代的方法,比如进行乳房重建。有些是直接用乳房假体重建,有些则需要利用自身组织,比如背阔肌、腹直肌进行重建。
完成乳腺癌手术、放化疗后,就意味着完全治愈了吗?
A:不一定,因为手术后还存在20%-30%复发转移的可能,所以术后患者要到门诊进行定期复查,一般在术后的5年内,每半年就要定期复查。
曾伟,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乳腺、甲状腺科学科带头人。对乳腺、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早期诊断及个性化治疗有深入研究,积累丰富临床经验。特长:乳腺良恶性肿瘤、甲状腺良恶性肿瘤、手足多汗症、狐臭、胸壁畸形、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心血管等病的诊断和治疗。
擅长乳腺改良根治术,保乳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房即刻或延期重建术,乳头凹陷矫正术,缩乳矫形术,环乳晕切口的乳房良性肿物切除术,Mammatome微创活检术;腔镜下乳腺良性肿物切除术;乳管镜检查;乳腺急慢性炎症的诊断和处理;乳痛症和各期乳腺小叶的诊断和处理;甲状腺良肿瘤切除术;甲状腺恶性肿瘤根治术;腔镜下甲状腺良恶性肿物切除术;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局部晚期或可手术晚期乳腺癌的外科干预、晚期乳腺癌解救治疗颇有心得。
【妇幼健康科普】编辑:皑茵;编审:欣英、卢敏;审核:汪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