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疼痛,你真的能忍?
你知道吗?
据相关研究统计
近年来
中国骨性关节炎患者约有1.33亿
女性多于男性,多为中老年人
不少人长期饱受关节疼痛的困扰
10月12日为世界关节炎日
膝关节、髋关节等疼痛怎么办?
如何高效保养骨关节?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骨外科副主任丁悦教授提醒大家
膝关节、髋关节等疼痛需警惕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
髋关节、脊柱和远侧指间关节等部位
表现为关节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残疾
因而
关节炎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防止疾病致残
01
数量庞大
十分之一中国人患有骨性关节炎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性关节炎患病人群逐年增加,不仅严重影响了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还造成社会上严重的经济负担。据相关研究统计,近年来,中国骨性关节炎患者约有1.33亿,女性多于男性,多为中老年人。
为什么骨性关节炎发病群体如此庞大?或与膝关节有关!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负重极大的关节之一,是骨性关节炎的“青睐”关节。它如同一个“铰链式”关节,由髌骨、股骨下端、半月板、胫骨平台以及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等结构共同构成,使其只能在一个方向上活动。在周围肌肉的辅助下,膝关节能帮助人体有力地做出“走、跑、跳”等动作,并保持稳定。因而,膝关节任何一个结构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膝关节功能,进而影响正常生活。
膝关节在人体站立时,承受了膝关节以上几乎相当于全部体重的负重。因此,体重越大的人,膝关节的负荷越重。另外,不同的姿势下膝关节的负重也不尽相同:在躺下来的时候,膝盖负重几乎为0;从站立、行走、上下楼梯到下蹲的姿势变化中,膝关节负重逐渐增大;在下蹲时,膝关节所受负重可达站立时的8倍。负重越大,对于膝关节的磨损也就越严重。在膝关节的磨损过程中,关节软骨逐渐变薄,甚至发生龟裂、剥脱等一系列退行性变化,从而引起膝关节疼痛,关节间隙变窄,甚至膝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和残疾。
骨性关节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骨性关节炎没有明确的发病诱因,与年龄、遗传和肥胖体质有一定关系,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个机器的零件高负荷用久了都会磨损,对于老年人而言,膝关节这个重要的‘零件’用久了也很容易出现问题。”丁悦教授解释道:“继发性骨性关节炎继发于创伤、慢性劳损等原有疾病,可发生于年轻人。”
02
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或与天气有关?
不一定!
天气转凉后出现关节疼痛,这是受凉引起了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肥胖、年龄、外伤、内分泌、软骨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丁悦教授表示:“其实天气转凉发生关节疼痛,是因为患有慢性炎症的关节对环境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受到寒冷刺激后,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血管收缩,从而引起了关节疼痛。”
丁悦教授提醒,除了关节疼痛,若晨起后出现关节僵硬、上下楼梯困难、关节弹响、关节交锁等,都需要警惕骨性关节炎,应当及时就医并明确病因,尽早治疗以防止病情进展。
为何要如此强调早诊早治?“不同于其他疾病,关节软骨再生能力有限。”丁悦教授解释道:“因此作为人体的退变性疾病,骨性关节炎一旦发生,将无法逆转。目前的医学水平尚无有效的手段可以根治骨性关节炎。因此,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延缓骨性关节炎的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骨性关节炎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警惕骨性关节炎的预兆表现,及时就医,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03
五个小妙招
教你高效保养骨关节
“在平常生活中,应注意保养骨关节!”针对最常见的早期膝骨性关节炎,丁悦教授为大家提供五个小妙招,帮助大家高效保养骨关节。
01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
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越强,膝关节越稳定,关节软骨的损耗也就越小。可以考虑进行股四头肌等张收缩锻炼:进行锻炼时可以考虑平卧于床上维持膝关节伸直状态,然后将腿抬高15cm,保持数秒后放下,双腿交替进行。
02避免做长时间、高强度运动
应当避免上下楼梯、搬重物、下蹲等活动,当膝关节觉得不舒服时就应立即休息,减少软骨磨损。家中使用坐便器,浴室安放椅子,行走时使用拐杖等措施均可减少膝关节负重。
03注意关节保暖
保证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使关节软骨得到充足的血流供应,缓解关节疼痛。
04控制体重
肥胖是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体重过大的人应进行合理、健康的减肥。
05注重健康饮食
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钙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维持丰富肌肉量可以有效保护膝关节。
若以上方法不能明显缓解关节疼痛症状时,可前往医院就医。医生会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非甾体类镇痛药物止痛,关节腔注射药物,或进行关节腔清理、软骨修复术等修复性手术。对于严重者,则行关节置换术重建治疗。
丁悦教授介绍:“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公认的消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功能的有效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人工关节存在一定的使用寿命,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声明:本文仅为妇幼健康科普,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
编审(二级):健康教育科曾昭炜
审发(三级):健康教育科宋洁
健康教育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