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燕:将女性孕育梦想照进现实
生还是不生?是个问题。
能不能生?则是个更麻烦的问题。
“梁医生,你看我还能怀孕吗?”
28岁的邱可婚后第三年被查出双侧输卵管严重堵塞;32岁的王怡已经历了2次莫名胎停;即将年满44岁的甘燕则想抓住生育的最后机会……引起她们不孕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的是,门诊里脸上透露着都是对于孕育的渴求、焦急与无助。
作为全国知名的生殖医学领域专家,我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创始人、首席专家梁晓燕教授已听过太多次这样的话,但对于这些不孕的女性而言,找到她已当做自己生育道路上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从医近40年里,她帮助不孕不育夫妇孕育出上万个试管婴儿,促成上万个家庭的圆满。
当下的中国,每年通过各项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孩子超30万。每对做试管婴儿的夫妻在成功后,都说感觉自己终于翻过了人生中最难爬的一座大山。而作为一路上带着他们翻山越岭的“领路人”,梁晓燕有时也会感到精疲力竭,但她直言看到病人历经磨难孕育出新生命后,又重新找到前行的动力,选择继续上路。
梁晓燕教授谈及对“医者仁心”的理解
入
行
其实,成为一名医生并不是梁晓燕最初的理想,她甚至曾一度想过重新高考放弃医学院。
“当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好,是班上的第一名,因此才高一就被学校推荐参加全国高考。”可惜16岁的梁晓燕高考发挥有失往日水准,只被填在最后一档志愿的医学院录取,由于当时的高考政策是一旦录取考生不能拒绝,委屈巴巴的梁晓燕满是无奈。
没有分子推理,没有难题解析,医学院里每天需靠死记硬背器官结构、神经走向,梁晓燕觉得枯燥与乏味,对未来自己是否能当一名好医生心里产生了犹疑,这样的念头什么时候才被打消?梁晓燕说起了一个病人故事:
28岁的朱梅因为绒毛膜癌被送到了医院妇产科,由于肿瘤已经发展到了终末期失去了积极治疗的意义,照顾她的责任便交给了才刚在妇产科工作的“新人”梁晓燕身上。
“她长得漂亮极了,特别是一双眼睛清澈明亮。”梁晓燕说,在两人逐渐熟悉后,她才从朱梅口中得知,由于生活在云南大山深处的村子里,对避孕的知识完全不了解,连续生下四个孩子后只能靠吃山里的中草药进行多次引产,出现意外大出血才被婆家抬来医院。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梅的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当时村子有习俗“人不能死在外面”,朱梅的家人决定带她回去,“知道自己要回家了,朱梅那双清澈的眼睛好像失去了光”,那个28岁花样女子模样梁晓燕一直清晰地记得,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她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所学的在病人眼中竟有如此魔力。
离
开
1986年,处于24小时住院总医师繁忙工作中的梁晓燕成功通过研究生考试,从云南来到广州成为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梁贵尚教授的学生,专攻妇科内分泌疾病,而在不孕症的育龄女性中,就约有50%-70%与内分泌问题有关,或是以内分泌异常为主,或是合并有内分泌疾病。
“虽然看的是妇科内分泌疾病,但多数女性都是因不孕症状前来就诊。”直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生殖医学开始蓬勃兴起,梁晓燕随后攻读了被誉为“中国试管婴儿之父”的中山一院生殖医学专家庄广伦教授的博士学位。
谈及两位已过世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梁晓燕回忆涌上心头,红了眼眶,“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梁教授严厉,对工作要求一丝不苟,不能有一丝丝的错误,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不怕她,怕到什么程度呢?有次查房时她衣服背后拉链开了,后面的学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吱声提醒,而庄教授则是十足的‘暖男’型,对病人对学生都是和气的,就没看见他发过火。”梁晓燕说,虽然两位老师性格不同,但对她都是悉心栽培,让她稳扎稳打练就了深厚的“内功”。
左一:梁晓燕教授,中间:世界试管婴儿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爱德华兹教授,右一:中国试管婴儿之父,梁晓燕的恩师庄广伦教授。
从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的诊疗,到擅长的月经病的调理,梁晓燕的名气越来越大,专门找她看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当时我9块钱的专家号被炒到了上千元,为了能挂上我的号,有人从头天晚上开始排一整夜的队,甚至把挂号厅的玻璃门挤破导致头破血流。“梁晓燕回忆道。可惜与络绎不绝的病人成反比的是,病人的隐私却得不到保障,“看病的人多地方小,所有人都挤在一块,这边医生还在问诊,其它病人就干脆直接旁听,一位男患者私下向我抱怨,为了找你看病,我连男人的尊严都不要了。”
听到这样的话梁晓燕心里很难受,她也多次向医院提出采取预约挂号、精简治疗流程等一系列措施,但大医院各种流程优化短时间内并不容易。
突
破
在广州车水马龙的瘦狗岭路上,有几座不太起眼的门诊小楼在斜坡上静静矗立着,各式小车随意停在底下路边,而其中被称为“红楼”的门口坐着不少排队等待挂号的病人,她们大多低着头,紧盯手上的一沓检查报告,拿了号便安静地坐在一旁。
在广州车水马龙的瘦狗岭路上,针对女性不孕的“红楼”坐落其中。
这儿就是我院北院区,也是全国名列前茅的生殖医学中心,2010年,梁晓燕离开中山一院后一手创建,专门利用辅助生殖技术使不孕不育夫妇妊娠。
据2021年《柳叶刀》数据显示,2007-2020年间,我国不孕发病率已从12%升至18%。不孕不育患者人数超过5000万。而引起不孕不育症女方原因占50%,男方原因占30%,男女双方原因占10%,未查出病因者约10%。
随着女性年龄增加,胚胎整倍体概率显著下降,35岁后整倍体胚胎概率直线下降,试管婴儿活产率不到40%。
对于这类群体而言,辅助生殖成了最大的希望,试管婴儿技术已有三代。第一代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相当于“自由恋爱”,让精子和卵子自由结合,在体外形成胚胎以后,再植入子宫。第二代为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用显微操作技术将单个精子人为地注射到卵子内,使卵子被动受精。第三代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则更多基于基因芯片等技术,针对染色体数量结构异常、单基因遗传病等。
“从技术角度而言,常规试管婴儿技术目前的进展有限。”2012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开展全国首例同卵双生异体卵巢移植术、2013年开展自体生长因子治疗子宫内膜、2016年南中国第一个生育力保存库,2017年世界首例自体骨髓干细胞线粒体胞浆内显微注射术并成功分娩、同年或获国家重点研发资助(不成熟卵体外培养IVM)、2018年第三代婴儿PGT准入、2020年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准入等。除技术外,严格实验室的管理,优秀的人文服务,让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离梁晓燕理想中的生殖中心一步一步靠近。
2016年华南第一个生育力保存库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成立。
据我国癌症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低龄人群罹患癌症有明显上升趋势,且女性占多数,在年轻恶性肿瘤患者中,70%有生育意愿,而提前进行生育力保存,可为这些患者带来了孕育新生命的希望,梁晓燕说,“为肿瘤患者及需要造血细胞移植的患者提供生育力保存技术,是我一直的初衷。”生育力保存库成立后,已为超过300例患者的生育力进行保存,当时13岁的顾禾便是其中的“受惠者”之一。
13岁本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纪,可顾禾却从出生开始就遭受了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折磨,看诊、接受定期输血,除铁治疗、复诊,她的童年几乎一直没离开过医院,可即便如此,长期贫血、营养不足等问题让顾禾的生长发育无法跟上同龄人,想要过上正常的生活,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治愈的方法,但顾禾的父母却担心着另外一个大问题: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需要进行大剂量化疗,对生殖功能的毁损异常巨大,孩子即便成功接受了干细胞移植,摆脱了重症地贫的困扰,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生育能力的丧失——不再有女孩子特有的性征,也没有生理期,更不能生育属于自己的后代。
无法接受治疗后将面临的残酷结果,顾禾的父母求助于梁晓燕,“对她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之前,我们先保存她的部分卵巢组织和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等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成功后,选择合适时机把冷冻保存的卵巢组织移植回体内,让顾禾恢复卵巢功能,启动青春期发育。”梁晓燕当下对顾禾进行了生育力保存。
时间线来到了2022年1月20日,16岁的顾禾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束已近三年,她选择将冷冻保存的卵巢组织移植回体内,令人欣喜的是,术后5个月的复查结果显示,顾禾已经开始恢复自然的青春期发育,人生第一次有月经来潮,当顾禾的父母激动地喜极而泣,一旁的梁晓燕则长吁一口气。
国内首例重症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冷冻卵巢自体移植并且成功。
话
疗
周一至周五每个早上,梁晓燕要看诊至少60名生育疑难的病患。
“下一个。”
门外等待积累的一两分压抑与紧张,似乎从见到梁晓燕开始,就释放了。
梁晓燕喜欢将自己的病人称为“小女孩”,对于即将要开展的检查、手术、数据,她会拿出桌上准备好的资料,和病人一一解释,直到听懂为止。涉及到后续的费用,她也会直言不讳地告知,走之前,还会不厌其烦地提醒病人回家后的饮食注意事项,在梁晓燕看来,医生与病人坦诚交流,本身就是治疗的一部分。
梁晓燕教授利用业余时间开通自媒体账号,在网上科普健康知识。
梁晓燕深知试管婴儿的这条路并不好走,在国内,试管婴儿成功的平均周期为2.5次/人,“目前我们医院试管婴儿成功率可以达到60%。”这是能用技术、用机器,实现的可控。但困难的是,病人的状态、心理因素等不可控的存在。“大多不孕夫妇都紧张焦虑,更有甚者,存在或轻或重的抑郁症。”
梁晓燕解释道,试管婴儿技术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不确定性,也意味着都可能直接导致失败,比如患者身体指标不合格,在促排卵阶段卵泡发育不良,取精取卵阶段可能取不到合格的精子或卵子,移植时胚胎步着床等等,“一旦开始,就是个长期作战的过程,她们会将希望全寄托在我身上,除了解决医学上的问题,我也是母亲,我能做到的,就是去感同身受,去倾听,去排解。”
初来时就泣不成声的病人郑婷婷让梁晓燕印象深刻。在连续做了几次试管都不成功后,曾扬言要在医院的楼顶上跳下去,甚至要拉着医生一起,是梁晓燕拿出了绝对的耐心,去安慰,去劝解,“在生殖中心门诊呆久了,你能看尽人间百态。”
梁晓燕见证着每个患者,如坐过山车一般起伏的情绪。她也愿意静静地等待着面前情绪失控的人们,然后轻言细语道一声:“小女孩,放轻松,都会好的。”
前
行
当代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如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出生人口1062万人,出生率为7.52‰。国内出生人口连续四年滑落,出生率为1952年该数据存在以来最低。“生育意愿尊重个人选择,怕的是年轻的时候不想要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又想要,错过了最好的时间,这样的例子我们经常见到。”梁晓燕说。
已到花甲年纪的梁晓燕近年又将研究目光放在这类错过最佳生育年龄的女性身上,问她何时会休息?梁晓燕没有正面回答。一次试管婴儿,从尝试到成功,最顺利3个月左右;一次成功孕育,从怀胎到生育,一般10个月左右。生命的孕育和诞生有过程便有终点,但对于梁晓燕来说,却是一段旅程接着另一段旅程,而她乐在其中,“这或许是生殖医生的天性吧,生生不息,义不容辞。”言谈间,梁晓燕从容坚定。
(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专家资料
生殖医学中心梁晓燕教授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创始人,中山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系教研室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妇产生殖新生儿科首席专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内分泌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委会常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临床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任2014-2015年度全球华人生殖医学会主席。
于2010年创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打造并锤炼出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管理一流、服务超前的专业团队。中山六院生殖中心现已成长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生殖医学中心之一,在助孕治疗成功率、活产率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在Naturecommunication等知名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辅助生殖临床技术-实践与提高》,参与《中华妇产科学》第一、二版的编写。负责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卫生厅基金共30余项,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建立有效的人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优化体系及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研究”。参与国家PCOS、高泌乳素血症及闭经的诊疗共识的制定。
先后到全国20多个生殖医学中心协助筹建及人才培训,为生殖医学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及促进生殖内分泌新进展的应用做出积极贡献。
多项首例:
2002年:开展不成熟卵体外培育技术并诞生广东省第一例IVM试管婴儿;
2012年:开展全国首例单卵双胎卵巢组织原位移植术;
2016年:创建了华南地区首家生育力保存库;
2017年:成功为卵子质量缺陷患者实施“卵母细胞内注射自体骨髓细胞线粒体”技术,为世界首例;
2021年:建立“广东省生育力保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全国首例青春期前卵巢组织的冻融及自体腹腔内移植技术并成功恢复青春期发育,以及针对卵巢癌的卵子体外成熟的生育力保存技术;
2022年: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FLNC基因突变导致严重胎儿心脏畸形。
出诊时间:
周三上午特需门诊:中山六院院本部(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1号楼6楼;
周一、二、四、五教授门诊:中山六院北院区(天河区瘦狗岭路17号)女科楼(红楼);
周末及节假日上午半天:北院区开诊,排班随机,以挂号处当天安排为准。
终审:朱昌平
记者:王慧明
内容来源:39深呼吸
✦
推荐阅读
✦
►“药师的故事”
►启程|中山六院入学第一课
►【答个疑】真的有“近视12000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