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护理更有温度!叙事护理之与父同行,守护童心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
——朱自清《背影》
与
父
同
行
,
守
护
童
心
作者:红楼院区小儿内科何韵仪
指导老师:罗丽娇、张素芬、李佩
父爱如山,沉稳无言,鲜少被歌颂,却是一点也不比母爱少。在小森爸爸身上,我看到了父爱的厚重踏实、也看到了母爱的温暖细腻,令人动容不已。
仲夏的一个夜晚,儿科病房里静悄悄的,小森爸爸的身影在床头灯下显得异常忙碌——他不断给病床上的小森换洗毛巾、擦拭身体、更换汗湿衣物……
十三岁的小森在上学时因为突发意识障碍,被紧急送到儿科住院治疗。抢救后,小森的意识还不太清醒,高热尚没有降下来。
当我再次到病房观察小森情况时,看到了小森爸爸坐在病床旁,紧紧握着孩子的手,愁眉深锁。
“小森爸爸,你抓紧时间休息一会儿吧”。我说。
小森爸爸叹了一口气,沙哑地说道:“我睡不着,一看到他现在这个情况,我心里就难受。”
“你要相信现在的医疗技术,小森一定会醒过来的。你要振作起来,现在是他最需要你的时候,你更要照顾好自己,给予他力量。”小森爸爸听了之后,一直紧锁的眉头缓缓舒展开来,对我点了点头。
小森终于从昏迷中醒来了。这天早上查房的时候,小森正躺在床上休息,我主动与他打招呼:“小森,早上好,今天感觉好些了吗?”小森低着头,并没有回答我。
见小孩不说话,小森爸爸责怪道:“怎么不回答护士姐姐呢?”然后又转过头跟我说:“他就是这样,有点内向,不太喜欢说话,你不要见怪。”
我笑笑:“没关系的,你不用太紧张,小孩子怕生是正常现象,现在醒过来没什么事就好。”
而小森爸爸眼里仍满是担忧,忧心忡忡地说道:“小森从小说话就比同龄人晚,很晚才会叫爸爸妈妈。他从小就不喜欢与人交流,现在成绩也不算好,生活自理能力也不及同龄的孩子,我总怕他在学校受欺负却不吭声,也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才好……”说完,他眼眶中闪烁着泪花,心疼地望着小森。
我拍拍小森爸爸的肩膀,说:“小森爸爸,你放宽心。小森的病情已经明显好转了。我们一步一步来,慢慢帮助小森尝试多与人交流吧。”
小森爸爸点点头,对我的话表示认同,我继续说道:“小森爸爸,我们可以先试着从孩子现有的兴趣着手,看看他有没有对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之后再慢慢让他朝那个方向发展,让他变得更加自信。”
听到这里,小森爸爸嘴角开始上扬,眼中闪烁着星光,他自豪地说:“虽然小森不喜欢说话,但是他很喜欢唱歌,你别说,唱得还挺好听呢!”
我欣喜地说:“那很好啊!你可以试着多给小森听听音乐,或者与音乐相关的电台节目,鼓励他多与其他人交流唱歌心得,让他渐渐融入社会生活。”我想了想,接着说道:“我们医院也有为孩子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如果有需要,可以尝试带小森看看。”小森爸爸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似乎是受到了启发,同时忍不住感叹,心情比之前舒畅了许多,内心也没有从前那般焦虑了。
后来,病房里常传来一阵悦耳动听的歌声,走进一看,小森爸爸正陪伴在小森身旁,用手机听歌。歌声在病房里飞扬,整个病房洋溢着了快乐的气氛。
很快地,到了小森出院的日子,在护送他出院的路上,我惊讶地发现,小森正轻轻地吟唱着欢快的歌曲,与先前相比,明显开朗了许多。看到小森的变化,我感慨良多。道别的时候,我对他说:“小森,回去后好好照顾自己,别让爸爸太担心啦。”小森露出洁白的牙齿,扬起一抹明媚的笑容,朝我们挥挥手点点头,牵着父亲的宽厚大手离开了病房。
休息间隙,手机响起了微信提示音,是爸爸发来的消息:“夜班就不要喝冰咖啡了,伤胃”“多忙也要记得吃饭”,我不禁眼睛湿润了,脑海再次浮现小森爸爸的身影。
夜幕再次降临,华灯初上,位于住院部九楼的小儿内科病区阳台向外望去,可见民居的灯光如点点星光,每一盏灯火散发出家的温情。通过叙事护理,让我明白,作为儿科护士,面对患儿与家属,我们除了技术上的帮助与支持,更应该用心去聆听每个家庭的故事,与家长们一同守护孩子们的童年,真正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从而使我们的护理变得更温柔、更温暖、更贴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