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肺癌根治术进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常规“武器库”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胸外科张春芳教授、高阳副教授、常睿敏主治医师团队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通过精准的术前切口和手术方式设计,顺利为一名局部晚期肺癌患者进行了肺癌根治术。术后患者康复良好,并已康复出院。
今年4月,黄女士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并偶尔伴有痰中带血。来到湘雅医院检查发现左下肺5*6cm占位性病变,并考虑多发淋巴结转移。后经活检明确诊断为左下肺腺癌,临床分期T3N2M0期。
经过多学科会诊,胸外科、呼吸内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考虑患者属于局部晚期,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并且患者合并严重主动脉狭窄手术风险极高,建议先行3周期免疫联合化疗后根据治疗效果再评估进一步治疗方案。
随后,呼吸内科李敏教授、邓彭博副教授为患者进行了3周期的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此举能够显著的延长术后无病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治疗后,原发肿瘤部位和纵隔淋巴结直径均有缩小,但仍有活性区域存在,手术是能够完整切除肿瘤病灶的方法。
对于大多数接受过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的肺癌患者来说,术中出血和肺门严重粘连等风险都远高于未接受过治疗的肺癌患者。如果术中出现出血或者粘连,中转开胸将是最后的挽救方案。
但是湘雅专家检查发现,黄女士存在先天性主动脉严重狭窄,主动脉最狭窄部位仅有一小指头尖缝隙,因而长久以来胸壁和肺门部有非常丰富的侧支循环。术中随时可能发生异常侧支循环出血,压力高出血量大,风险高。此外,手术中可能需要碰到异常侧支循环并离断,可能减少双侧下半身的供血,将存在术后下半身供血不足甚至部分脏器肢体缺血坏死的风险。因此对于黄女士来说,手术对血管处理的精准程度将是决定手术能否顺利完成,术后能否顺利康复的关键所在。
高阳副教授表示,我们希望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方式,精准地离断目标血管,保护异常增生的侧支血管。据他介绍,手术机器人具有10倍放大和裸眼3D成像的视觉优势,能够有效帮助我们在术中准确识别血管分布,以及多关节活动的优势,能够精准模拟手腕活动,有效降低损伤正常软组织和侧支循环的风险,特别适宜于新辅助治疗术后肺部肿瘤、肺袖式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患者的治疗。
在张春芳教授和高阳副教授的指导下,胸外科为这台手术做了严谨、细致的部署,详细到切口设计、特定血管的离断设计和手术应急预案,确保手术过程万无一失。
术前,胸外科通过完善主动脉CTA和胸部血管三维成像,准确评估患者胸壁和肺内侧支循环分布。根据患者血管变异,修改手术切口设计,将胸壁的切口整体向内移动以避开患者增生的异常血管,并根据重建的结果模拟患者手术过程。
术中,在麻醉科王鄂教授、胡江主治医师的全程保驾护航下,高阳副教授与常睿敏主治医师、曾俊住院医师共同进行了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左下肺癌根治术。通过机器人辅助视野系统和术前血管重建准确的区分患者左下肺血管和异常增生血管。在准确离断左下肺血管的同时,保留患者异常增生血管,避免术后下肢血运受损。
术后,胸心外科ICU林国强副教授团队对患者进行了精密的术后苏醒及康复;胸外科曾蔚护士长等则为患者采取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在康复科的指导下,患者逐步展开了术后运动及康复。
“这一手术复杂而精准,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医疗的理念。修改常规手术设计以适应患者的基础情况,对于合适的患者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的方式以降低患者的出血和开胸风险,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高阳副教授说。
科室: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