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400例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全国领先
7月1日,青大附院心外科杨苏民主任团队顺利完成第411例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成功通过微创手段帮助42岁男子“抢修”心脏。从2014年10月至今,这支“金刀团队”历时7年半,出色完成达芬奇心脏手术突破400例大关,创下了全国同期手术量排名第一的佳绩。青大附院院长李环廷、青大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孔心涓等院领导及医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心外科机器人手术突破四百例仪式。
人机联手攻难关,1台手术顶过去4台
心脏的二尖瓣和三尖瓣大量反流、原发性房间隔缺损、罕见的冠状静脉窦无顶综合征……当天,杨苏民主任团队完成的第411例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面对的是患者脆弱不堪的心脏,对团队来说考验无处不在。
术中,杨苏民主任坐在距离手术台几米远的操作台上,娴熟地操作达芬奇机器人,通过灵活的手臂和摄像头将主刀医生的眼和手“送进”患者的心脏。为保证术中心脏不缺血,他要求团队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心脏修补和重建工作,这相当于将过去4台手术合并为1台。根据杨苏民主任发出的指令,机器人在狭小的空间内游刃有余地行动,精确移动、调整位置、快速缝合等动作一气呵成,最后还灵活地打了个死扣。此次手术成功帮助患者完成了二尖瓣和三尖瓣成形,同时对原发房间隔缺损进行了修补。据了解,这名患者常年饱受憋气、心慌的困扰,得知杨苏民主任团队可通过机器人微创手术“抢修”心脏,便慕名从外地赶到青岛做手术。“一般人认为机器人手术都是做简单的手术,但其实像第411例这样治疗复杂先心病的手术,我们已经做过多例。”作为青大附院心外科第三代领军人,杨苏民主任擅长带领团队治疗疑难复杂病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刀口仅指甲大,最大获益患者83岁
达芬奇机器人完成的心脏手术有何优势?杨苏民主任介绍,正常的心外科开胸手术,第一步需要将胸骨锯开,才能开展后续的手术,术后会在患者的前胸留下约10公分的疤痕,而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可以帮助患者实现“微创梦”。达芬奇机器人的操作口只需一个直径约3到4公分的切口再加上几处直径约8毫米的小切口,便能完成整台手术,对患者的骨骼无任何损伤。由于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的刀口仅有指甲盖大小,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完成的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中,年龄最小的患者11岁,最大的83岁。”杨苏民主任至今还对83岁的患者记忆犹新,术后复查时心脏一切正常,老人曾向婴儿一般紧紧拥抱着他表达感谢。当时这位老人反复高烧时间长达6个月,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毁损,重度肺动脉高压、重度心衰、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高龄且病情高危,多家医院不敢为老人做手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杨苏民主任。综合考虑了老人的病情后,杨苏民主任决定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微创手术。通过三个小时精细的修补,手术宣告成功,经过治疗老人顺利康复出院。杨苏民主任介绍,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达芬奇机器人将患者最关注的安全与微创结合起来,打破了高龄等原有手术禁忌,让更多患者重获“心生”。
在跳跃的心脏上缝合,挺进“金字塔尖”
近年来,杨苏民主任团队通过人机联手完成了一次次挑战。“心脏外科手术的主要作用是重建,操作达芬奇机器人完成心脏手术,最难的是精细化缝合,许多操作是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进行的。”杨苏民主任先后完成了达芬奇机器人下不停跳连续滑线缝合技术行冠脉搭桥术、达芬奇机器人下不停跳冠脉搭桥+室壁瘤切除+心房血栓取出术,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在跳动的心脏上“舞蹈”,考验的是心外科医生的技术和胆识。
在2014年10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前,杨苏民主任已经勤学苦练多时,甚至练习到手指肿胀连筷子都拿不住。通过人机的一次次磨合,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成为了青大附院心外科的金字招牌之一,通过七年半的时间,成为了全国达芬奇心脏手术量同期排名第一。
目前,青大附院心外科年手术量达2600例以上,居国内领先水平,对各种复杂心血管疾病的手术治疗在省内居领先地位、在国内业已跻身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