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影匿形的乳腺癌
哪里来的转移性癌?
35岁的白领王女士去年年底忙于装修新房,辛劳过后发现右侧腋窝长了一枚大小3cm的肿物,触之不痛。原以为是劳累所致,休息了2周并自行口服抗生素治疗后,这枚肿物并没有缩小。
王女士立即前往医院就诊,经超声检查提示这枚肿物其实是个肿大的淋巴结,并且肿大的淋巴结还不止这一枚。对这枚肿大的腋窝淋巴结进行细针穿刺活检,病理报告提示“转移性癌”。
转移性癌?!王女士腋窝淋巴结的癌是从哪里转移来的呢?原发病灶在哪儿呢?
带着疑惑,王女士接受了全身PET-CT检查。检查结果却令王女士更加不解:PET-CT未发现可疑原发癌灶。
会不会是细针穿刺结果错了呢?王女士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
于是她接受了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这次由于穿刺取材量更多了,获得的病理信息也更多了——
转移性癌,免疫组化提示乳腺来源
。
一步步查出“真凶”
这份粗针穿刺病理结果的出现使我们离真相更近了一步,目标直指乳腺。于是王女士完善了针对乳房的影像学检查:乳房超声、X线摄片和磁共振(MRI)检查。
超声和X线摄片检查均未发现王女士的乳房里有可疑病灶,而MRI则发现王女士的右侧乳房靠近腋窝处有一小片区域结构紊乱。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真相呼之欲出的时候,对这片“结构紊乱”区域的穿刺病理结果“纤维囊性乳腺病”又为我们眼前蒙上了一层迷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我们把目光又转回到王女士那张右侧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病理报告上,既然病理诊断已经明确是乳腺来源的转移性癌,就按照乳腺癌来治疗吧。
王女士在进一步完善了全身辅助检查并排除了其他部位的转移病灶后接受了新辅助治疗,所幸的是新辅助治疗的疗效非常明显,6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后,王女士右侧腋窝肿大的淋巴结消失了。完成了全身再次评估后,王女士接受了手术治疗——保乳根治术。
目前王女士已完成了术后放疗,恢复良好,并已回归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没有癌病灶的乳腺癌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王女士究竟得了什么病?为什么腋窝淋巴结是乳腺转移性癌,而她的乳房里却找不到癌病灶呢?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乳腺恶性肿瘤——隐匿性乳腺癌(occultbreastcancer,OBC)。
1907年Halsted发现了一种“无法确定乳腺癌灶的腋窝腺癌”,称之为隐匿性乳腺癌(OBC)。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和病理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乳腺肿瘤的检出率不断提高,甚至一些影像学检查无法发现的临床隐匿性乳腺癌(clinicaloccultbreastcancer,cOBC)可以通过术后病理检测被发现。
目前OBC是指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来源于乳腺的转移病灶,且现有影像学检查技术不能发现和确定乳腺原发病灶的一类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占乳腺癌的0.1%-1%,男性OBC则更为罕见。
由于乳腺病灶非常隐匿,患者通常以腋窝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也有少数患者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局部疼痛或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消化道症状来就诊。
当临床上发现腋窝、颈部等部位出现高度可疑恶性的淋巴结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排除乳腺、肺部、甲状腺、胃肠道、血液系统等常见来源的恶性肿瘤。
对于影像学检查无法发现原发病灶的,对肿大的淋巴结进行病理诊断尤为重要:
1)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损伤小,但是由于取材量少,往往获得的病理信息较少,可能也无法准确判断肿瘤来源。
2)在影像学技术引导下的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同样也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但是取材量的增加不仅能确定肿瘤的来源,还能明确肿瘤的分子分型,为之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OBC治疗原则
OBC的治疗原则与其他常见类型的乳腺癌基本一致,需要结合患者的意愿和需求,制定既符合规范又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OBC作为一类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同样也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同样需要合理应用外科手术和/或放射治疗的局部治疗以及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内的全身性治疗。
OBC的治疗原则
与其他常见类型的乳腺癌基本一致
,需要结合患者的意愿和需求,制定既符合规范又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策略。OBC作为一类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同样也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同样需要合理应用外科手术和/或放射治疗的局部治疗以及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内的全身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