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耳封堵术 | 告别长期抗凝,帮助房颤患者远离中风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中老年常见病与多发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症状更明显。据统计,中国的房颤患者接近1000万,需要提醒大家是,虽然有些房颤的症状并不明显,但房颤发生的血栓却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危害,很多患者不得不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由此可能导致出血的风险,有什么办法既能预防中风,又不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呢?
南京同仁医院心内科吴家宽主任团队开展的“左心耳封堵手术”,通过微创介入的方式,将血栓的源头左心耳堵上,患者从此可以停用口服抗凝药物,避免房颤中风的危害,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项技术,深入了解其中奥妙。
今年80岁的岳师傅患有高血压8年,糖尿病4年,患者2年前查出患有持续性房颤,既往长期未服用抗凝治疗。2019年9月因硬膜下出血行手术治疗,针对患者房颤病史,需长期口服抗凝药,但患者又有脑出血病史,抗凝出血风险高,为解决这个矛盾,心内科主任吴家宽建议患者植入左心耳封堵器治疗。
吴家宽主任介绍,房颤患者最大的风险和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脑中风,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7倍。房颤患者心跳很不规则,血液尤其容易在左心耳(左心房向外凸起的口袋样的盲端结构)淤滞形成血栓,血栓会顺着血管随血液流到身体各部位,如果进入大脑,就会发生脑中风,严重的会导致死亡。需要重视的是,有很多房颤患者症状不明显或没有任何症状,这类患者更为危险,部分患者会直接以脑中风作为首次发作的表现,首次诊断房颤时可能已存在不同程度的瘫痪等并发症,可谓隐形杀手。与其他原因导致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对于岳师傅这种曾经硬膜下出血的房颤患者,医生建议岳师傅左心耳封堵预防再次中风。
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预防房颤患者脑中风的新术式。研究表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以上的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左心房向外凸起的口袋样的盲端结构)。通过特殊的封堵伞封闭左心耳开口,使左心耳完全闭合,从而围剿房颤血栓“老巢”,消除左心耳形成血栓的隐患,达到预防脑中风的目的。
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出血量极小的、安全的微创操作,不需要进行开胸手术。通常这一操作在609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在过程中患者不会有特殊的不适感。医生通过一根4毫米的传输装置将事先准备好的封堵器置入左心耳口部,经过评估后释放封堵器,左心耳开口就被“封堵”住了。整个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封堵术后,房颤患者仅需要服用抗凝药45天,待封堵器被心内组织完全覆盖后,即可告别长期服用抗凝药的烦恼,同时有效降低脑中风的发生率,生活更自在。
左心耳封堵术目前已有超过20年的临床病人随访,全球已服务了超过15万例患者,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是替代抗凝药的治疗新手段。
经过了解与沟通,岳师傅一家当即选择了进行左心耳封堵手术。完善相关检查及评估后,4月16日下午在吴家宽主任心内科团队、麻醉科团队和超声科团队的共同合作下,历经一个小时,岳师傅的手术顺利完成。目前岳师傅感觉良好,术后第2日即下床正常活动。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左心耳封堵术,需要影像科心脏CT检查、需要超声科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需要麻醉科术中麻醉,这些科室的协助,也是本次手术顺利完成的保障。
吴家宽主任介绍到,如果房颤患者存在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较高的中风危险因素,或存在较高的抗凝出血风险,既往发生过不易管控的严重出血,或者不能、不愿、不适合坚持长期规范抗凝治疗,可以选择接受微创介入左心耳封堵术来降低房颤中风的风险。对于房颤合并冠心病PCI术后需要抗凝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也可以考虑通过接受左心耳封堵术来预防中风,规避出血风险。
相信通过今天的介绍,大家对于房颤及房颤治疗新技术已经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最后,吴主任特别提醒大家: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能出现心悸、气短、胸闷、黑朦等症状,但是还有很多患者不会出现上诉症状,尽管如此,房颤对身体的危害一直存在。一旦确诊房颤,应及时至医院心内科或房颤门诊接受正规治疗;对于有房颤的高龄患者或经医生评估为中风高危人群的房颤患者,最好到医院接受规范治疗,包括及时进行左心耳封堵手术,避免发生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