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的话养儿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关于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可见大暑相对小暑,气候更加炎热,同时大暑期间也是雨水最丰沛的时期。小儿先天“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炎热天气更易耗气伤津,可导致小儿出现烦躁、睡眠不宁等一系列阴虚火旺的症状。而大暑处于三伏天时期,故此时小儿养生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练三伏,三是科学饮食。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由于“天人相应”,此时也是人体阳气盛极而阴气始生之时,属人体阴气潜伏的阶段。当三伏天过后,人体的阴气将不断增强,而阳气将不断减弱。三伏天时若通过温热灸、拔火罐、艾灸等法对人体不同穴位产生温热刺激,阳气被人体吸收并慢慢生发生长,为体所用。对于冬季易患病的小儿来说,本身阳气虚弱,到冬天则易出现阴寒内盛之病。若我们在阴气潜伏之时提前采取治疗措施,温养阳气,祛除阴寒,就可把“冬病”扼杀在萌芽阶段。
民间有谚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古代先民长期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现代医学证明,在炎热的高温天气,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应激蛋白,可抵抗暑气对人体的伤害。故在夏天适度锻炼身体可有效增强体质,但是夏练三伏要注意避开高温时段并防中暑,特别是小儿由于其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较低,故建议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时分,以及选择阴凉通风的环境,可适当进行散步、骑单车、打篮球、打羽毛球等。
广东属于岭南地区,大暑气候炎热,又兼有湿气,健脾去湿必不可少。小儿先天“脾常不足”,在暑湿弥漫之际,易出现厌食的情况,故大暑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健脾祛湿为主。其中绿豆、薏苡仁、冬瓜、荷叶、竹蔗、百合、玉竹、瘦肉、鳝鱼、鸭肉等,均是大暑时间较好的解暑祛湿兼滋阴之品。明代医家李时珍提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意思是说喝粥能健脾益气、生发胃津以补虚损。
材料:莲子15g,芡实15g,薏苡仁15g,山药15g,大米30g。
做法:上料洗净,浸泡半小时。加水熬粥,粥成后可加食盐或冰糖调味。
功效:健脾和中。
材料:黑糯米、小米、糙米、小麦、藜麦、绿豆各适量。
做法:上料洗净,浸泡半小时。加水熬粥,粥成后可加食盐或冰糖调味。
功效:补脾益胃,去胃肠积滞。
大暑暑湿最盛,蕴结于小儿体表,容易形成痱子。预防痱子应注意环境通风,避免过热;注意皮肤清洁,及时擦汗,勤换衣、勤洗澡。平时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小儿洗完澡,待皮肤完全干燥后可用痱子粉扑在身上易出汗的地方,如颈部、背包、腋下、腹股沟等处,或者用金银花、菊花等泡澡也有预防痱子的效果。另外,平时注意勤剪指甲,防止搔抓,可避免皮肤继发感染。
大暑期间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腹泻。腹泻期间除注意补充水和盐分(建议采用专门的口服液盐),避免出现脱水症状外,还要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若做好这些,一般腹泻症状都能很快被控制和改善。若情况复杂,或有发热、呕吐等其他症状,则应及时送医诊治。
日常家庭护理是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包括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不喝生水,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吃瓜果前要洗净、削皮;尽量少吃冷饮和街头小吃,放入冰箱的剩饭菜,要重新热透再食用,避免暴饮暴食。平时可用肠胃贴或中药热奄包外敷神阙穴,不仅能增强胃肠功能,而且安全高效无副作用。
叶绮娜
主治中医师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专业。师从广东省名中医李宜瑞教授、中国杰出青年医学人才陈晓刚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常见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疾病,包括感冒、咳嗽、泄泻、厌食、积滞、疳积、遗尿等,对小儿汗证、肥胖症、性早熟治疗也有一定的心得。长期从事中医儿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小儿调养临床经验,善长开展体质辨识、生长发育评估、食疗药膳等中医治未病技能。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课题研究。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儿科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