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实施“3820”战略工程30周年:“现代化国际城市”由构想走向现实
“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就应当树立超前意识,敢做时代的弄潮人。”1992年11月编制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中,这段话写在开篇序言。
福州,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闽江水穿城而过,浩浩汤汤汇入东海。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激荡,福州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福州基本上是一座没有‘雕琢’过的城市,要发展就一定要有长期设想。”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州市委书记。同年6月,习近平同志带领大家乘坐客轮考察闽江下游。客轮尾部摆了一张简陋的桌子,习近平同志将福州地图铺在上面,大家边看边讨论福州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1991年12月,习近平与同事讨论福州市农业战略规划设想。新华社发
经过艰苦努力,数易其稿,“3820”战略工程于1992年11月在市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
“3820”战略工程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抓住机遇,实现经济高速度、高效益、跳跃式前进和超常规发展。用3年时间,即到1995年使经济上一个大台阶,主要指标在199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第三个翻番,提前实现小康水平;力争用8年时间,即到2000年使全市城乡各项人均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翻两番多;用20年时间,即2010年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当时的平均发展水平。
在此之前,福州从未有过如此长期的发展规划,放眼全国,也未有如此“大胆”的构想。
接受时间的“检阅”,带着时代命题来到2010年,人们发现,原先“3820”战略工程制定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不但如期实现,而且与福州发展的走向趋势基本吻合。
风物长宜放眼量。30年的接续奋斗,践行跨世纪的构想,让一个昔日的“后排生”立于世界城市之林,带着底气与自信,走向未来。
30年来,“沿海小城”福州发生巨变。陈捷阳摄
一个沿海小城的开放之路
“认真、科学、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在近日一场关于“3820”战略工程的研讨会上,与会的学者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后,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3820’战略工程准确把握上世纪90年代福州现代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薄弱、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不突出,以及外资开始大规模进入等特点,作出‘正面临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客观上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战略抉择,顺应了福州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了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找到了推动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史育龙作出了这样的论述。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彼时,一座沿海小城缺什么?缺资金、缺产业。有什么?有海、有侨力。
福州福清,自“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中取山水各一字,因而得名。上个世纪,福清人背井离乡,远洋闯荡。这里成为我国著名侨乡,走出过许多侨商;这里也诞生了许多“回馈桑梓”的故事,蕴藏着福州重要的侨力资源。
顺势而为,以侨力撬动改革的动力,这是当时福州“借力”的选择。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清籍侨商们带着资金在故土兴业,就这样,第一个“侨”字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开发区、全国第一个华侨合作开发区元洪投资区,先后成功在福清落地。
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俞松摄
这些由“侨”兴办的产业园成了外资涌入福州的桥梁,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不断发挥着虹吸效应:起于初建成的1平方公里,到2020年融侨开发区已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千亿元,汇集了福耀集团、冠捷电子、京东方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部件、光学器件三大优势产业链条;在元洪投资区,中国-印尼“两国双园”正在加速布局,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对接的旗舰示范项目,“两国双园”助力福州以食品行业为锚点,开辟发展新航线。
产业集群是“火车头”,平台搭建是驱动力,铺就福州通向世界的道路。
1994年10月,以海峡、科技为主题的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成功举办,吸引了2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名外商参加,搭建起一个“让福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福州”的开放大平台。
第二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在福州举行(资料图)。池远摄
“跳出福州看福州”,乘上“海丝”“海峡”的东风,“国际招商月”的品牌更响,开放力度更大。30年间,“国际招商月”逐渐演变为如今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暨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
今昔沧桑巨变,唤起改革的记忆。
面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不突出”的叩问,福州已实现培育形成五大千亿集群。在2020年这一年,福州的GDP已跨过万亿元门槛。
“海上福州”从构想走进现实
30年岁月变迁,福州城始终演绎着“海的故事”。福州的发展道路因海而生、向海而兴。
在福清兴化湾,初春的风带着寒气,吹动着巨大的白色“风车”转动——在这里,风是宝贵的资源。
今年2月22日,在兴化湾不远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内东方电气的厂房里,一个“庞然大物”赫然在目——随着风力发电机试验屏上总功率数值越过13兆瓦,亚洲地区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正式下线。
13兆瓦海上风电电机。东方电气供图
“以一个100万千瓦的项目测算,与10兆瓦机组相比,选用13兆瓦风电机组可减少机位23个,节约工程造价约5亿元,将有效降低度电成本,提高业主投资收益率,有力推动海上风电实现平价上网。”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大周介绍说。
在这个临海的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已集聚了叶片厂、电机、塔筒等配套企业,多家国内风电巨头落户,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并将带动大容量机组研发、船舶装备制造、钢结构加工制造和海洋建筑工程等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一个横跨世纪、超越时代的规划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对当下“形”和“势”的准确判断,并因势利导,据此运筹帷幄。
“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海上福州”建设应运而生,成为“3820”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年前,闽江之畔,“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城市发展蓝图已成功擘画;30年间,蓝图照进现实。
如今,站在闽江口远眺,滨海新城拔地而起,一座云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之城正腾“云”驾“物”,700多家企业入驻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初步形成“云大物智链”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在三江口,总部经济以及文化、体育、教育等高端产业汇聚,高颜值、高品质的“城市会客厅”迸发活力。
——30年前,“海上福州”建设思想的种子播下;30年间,萌芽破土成树。
数据显示,2021年,福州海洋生产总值保持全省首位,临港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8177亿元,增加值增速为15.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回望“海上福州”建设的发展轨迹,正是从“一枝独秀”迈向“全面开花”的过程。注入科技创新的发展动力,“海的故事”从传统的渔业演变成现代海洋渔业、临港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四大支柱产业。
不远的未来,大海“涛声依旧”,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船舶与工程装备制造业、临海能源产业、海洋信息服务业等四大新兴产业正在崛起。
“纸褙福州”蝶变背后的民生逻辑
一张老照片中,马路两侧,逼仄的平房挤在一起,密密麻麻地看不见空隙。
另一张老照片里,一栋上下结构的低矮木棚屋“藏”着四层楼,7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8户人家。
在上世纪90年代,福州市连片棚屋占了住房面积的一半以上,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而老照片中的苍霞棚屋区更是当时福州规模最大的棚屋区。
拍摄于1983年的苍霞旧貌。游源飞摄
“房连房、床连床,搭个阁楼作新房,四代同堂蜗斗室,风雨一来无处藏。”在苍霞棚屋区的老街坊中,这句顺口溜流传甚广。街坊们在风雨飘摇的木棚屋艰难度日。
有老住户回忆说,那时候最怕火灾,因为“一烧就是一大片”。
老福州人都知道一句话,叫作“纸褙上的福州城”。“裱”本是当地传统工艺中的一种手艺,却在这时用来形容老房子像“纸糊”的一样。
改变始于“3820”战略工程的构想下,世纪之交,福州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安居工程”。
苍霞棚户区,用时27天,完成了群众搬迁;一年后,新城建起,3441户、9511人回迁新居。
到1997年,福州共改造大小旧屋区500余个,累计13万户居民乔迁新居,40多万人的居住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搬了新家,住上新房,日子越过越好。老福州人们都说,“纸褙福州城”不再有,如今自己住在“宜居幸福城”。
时光转逝,新城又成“旧事”。2017年,福州再度启动三年旧改计划,将106个连片旧屋区纳入其中,这是近年来福州城区最大规模的旧改行动。
苍霞新城再次迎来“新生”。
新的改变,“整装扮靓”以外,更多的是对民生服务的思考。用数字化手段不断完善的智能安防,与长者食堂、读书吧、便民驿站等共同构成“民生服务综合体”……30年前最大的棚屋区,已成老旧小区改造的“模范生”。
苍霞新城今貌。潘平方摄
透过福州的“安居工程”这扇“窗”,在“3820”战略工程指引下福州发展轨迹中的民生逻辑了然可见——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
接续追梦三十年踔厉奋发向未来
经济发展为“笔”,民生福祉作“墨”,绘就福州现代化图景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福州的现代化图景。颜家蔚摄
“3820”战略工程实施的20年,是福州综合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从1992年到2010年近20年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5.42%。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教授贺东航认为,“3820”战略工程具有显著的“因地制宜”的特性,其主要体现为,根据福州在历史文化、海洋资源等方面的区域特色制定发展战略。“相关规划突出沿海等优势要素,并在后续的政策执行中加快改革与对外开放步伐。”
以“海上福州”建设作例。从基于“3820”战略工程着墨的沿海优势,到循着战略工程发展规划路径稳步前行,再到基于新起点的新发展思路,福州瞄准“海洋强市”,发展历程中的“一步一脚印”清晰可辨。
1994年5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建设“海上福州”研讨会,系统阐述了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深刻认识;同年6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率先发出“向海进军”的宣言。
在随后的近20年间,循着“海上福州”建设的规划路径,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心打破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格局,逐步向广阔浩瀚的滨江滨海地区战略转移。到了2013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占全省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新起点上,经略海洋,方能乘风破浪。2015年,福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基于此,福州将“以港口连接四海”作为首要切入点,依托天然良港,福州丝路海港城建设驶入快车道。向海要发展、要开放,“蓝色引擎”马力全开,成为福州迈向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驱动力。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立胜认为,“3820”战略工程将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视为一个大的体系,并将这个大的体系又分为综合篇、县市区篇、行业篇、重点工程篇等子系统。从经济社会发展设计上看,注重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进行系统目标的设定,并注重各系统之间的联结。
例如,在统筹发展上,“3820”战略工程将“沿海和山(江)区的关系”列为福州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认真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以实现更高层面的协同发展;在经济发展上,因地制宜加快各类投资区和重点工业卫星镇建设,试图走出一条在地方财力有限情况下较快发展经济的路子;在生态环境上,分析福州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状况,作出相应的环境质量预测,提出了把福州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的目标……如果细看如今福州的“画像”,正是在超前的战略布局的引导下,一步步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
对于一个长期的区域发展战略设想,始于战略眼光,成于战略定力。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林宝金曾在署名文章中表示,“3820”战略工程设定的目标任务虽已完成,但其所蕴含的战略思维、科学理念、工作方法、优良作风等,在历史和实践检验中,愈发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福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跑好历史“接力棒”,有力推动了榕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10年之后的十年间,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242亿元连跨七个台阶,到2020年历史性地突破了万亿元。
重任千钧再奋蹄。
2022年1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做大做优做强省会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建设六个城,打响五大国际品牌,实施九大专项行动,将继续围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建设产业强市,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吹响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进号角,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州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闽江之水,浩荡东流,奔流向海,奔向未来。
来源:人民网
经市一医院综合编辑整理
扫码关注福州市第一医院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