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她与病毒“近身搏击”!
检验科,
往往隐退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一台台仪器,一管管血液,
一个个标本,一串串数据,
似乎就是检验科的全部。
在很多市民眼里,检验师就是一份验血、验便的职业。“这是对检验师最大的刻板印象。”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医学检验科主管检验师叶莹说,事实上,检验科的工作,远不止这样简单。下到三大常规,上至基因检测、分子诊断,每一次疾病的确诊,每一个治疗方案的确定,几乎都离不开检验科的一纸鉴定。
作为一名工作了16年的检验师,叶莹不断从检测标本里“抽丝剥茧”,得到各项反映身体机能的指标数据,进而为医生的诊断与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叶莹更是积极地承担起了新冠病毒检测工作,逆行而上,奔赴支援香港、上海,日以继夜与病毒“近身搏击”,力争以最快的速度为前方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2020年12月,叶莹获评“2020年度江门市抗疫先进个人”。
叶莹获得了不少关于抗疫的荣誉。
像一个侦探从检测标本里
“抽丝剥茧”
岁月是见证一个人成长的旁观者。16年间,叶莹已从懵懵懂懂,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老手”。叶莹主要面向PCR分子诊断,如对肿瘤早期诊断、分型,以及对乙肝、衣原体等病原体进行检测。她也会承担门诊的常规检测,即老百姓口中所说的“验大小便、验血”。
一份标本维系着一条生命,一份责任承担着一种义务,在重大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尤为重要和必要。工作中,叶莹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她就像一个侦探,不断从检测标本里“抽丝剥茧”,得到各项反映身体机能的指标数据,进而为医生的诊断与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作为一名检验师,叶莹每天面对着的是一个个标本,但她也知道,每一个标本的背后,都有患者正焦急地期待着能尽早拿到报告。因此,他们抓质控、加速度,以最短时间出报告,缩短患者的看病时间。叶莹说:“群众以为把标本放在那里就行了,但后续我们还有一系列操作,每个步骤都需要时间,要确保每张报告单的准确、及时、完整、可信。”
检验科作为临床的辅助科室,24小时都要运转。在这里,没有正常的周末,也没有正常的节假日,有的只是亘古不变的“三班倒”。
检验科作为临床的辅助科室,24小时都要运转。在这里,没有正常的周末,也没有正常的节假日,有的只是亘古不变的“三班倒”。
一份份检验报告的背后,是检验师们默默的付出和坚守。这里每天的工作会有些千篇一律,接标本—分标本—出报告……忙碌且琐碎,但她也甘之如饴。她说:“我这辈子没强求过什么,最执着的事就是在这条路上走了16年。”
检验科不是一个完全不跟患者打交道的科室。在该院门诊楼三楼有窗口位,每位检验师都会轮流上岗。在叶莹看来,窗口位的工作压力更大,因为要直接面对患者,需要考虑和注意的东西更多。
“我们面对的患者以小孩居多,而小孩都是家里的宝贝,有时候因为病人数太多顾及不周,本来就着急的家长就很容易情绪激动。”叶莹说,医患之间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
“全副武装”地不断重复着
检测动作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人们生活中就多了一件事
——核酸检测。
一份“阴性”的核酸检测报告,
不仅是“通行证”,更是“定心丸”。
而这些报告的背后,
是大量核酸检测人员的坚守。
叶莹在认真录入核酸检测信息。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是我市第一批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医疗机构,叶莹更是身先士卒,投身核酸检测工作,成为“防疫尖兵”。她说:“作为检验师,核酸检测本就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不上谁上。”
对于大多数群众而言,核酸采样只需“撩”一下喉咙,几秒钟即可完成。但是对于检验人员来说,每一份标本送到PCR实验室,都需要经过标本转运、标本签收、核酸提取、核酸扩增、审核上传等一系列复杂耗时的步骤。
进入实验室,叶莹和同事就没有了时间概念,常常不知白天黑夜,眼中只有一个个“排队等候检测”的试管,还有一个接一个从窗口传递过来的标本。一个班次下来,叶莹需要在“全副武装”下,几百上千次地重复着同一套动作,常累到腰酸背痛,防护服里的衣服也是湿了一遍又一遍。
核酸检测容不得半点差错。叶莹时刻提醒自己,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有序零差错。同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检测。
生活中的叶莹,留着干净利落的齐耳短发。她告诉记者:“我也想留长发,弄个美美的发型,但长发会给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在爱美和工作的选择上,叶莹选择了后者。
前段时间,上海爆发疫情。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叶莹毅然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响应号召,选择逆行而上,奔赴上海支援核酸检测工作。
前段时间,上海爆发疫情。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叶莹毅然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响应号召,选择逆行而上,奔赴上海支援核酸检测工作。
她说:“我是一个检验师,还是一个预备党员,国家有需要,我应当去。”临行前,同为医护人员的丈夫叮嘱她务必要保护好自己。
为疫情防控
发挥“前哨”作用
刚到上海时,叶莹看到这座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以往的繁华已不见,目之所及皆是冷清景象,这一切,不禁让她感到揪心、难过。同时,她也暗暗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帮助这座城市重新‘活’起来。”
“拼!”是叶莹在上海支援一个半月的写照,一天“三班倒”,实验室、酒店两点一线,除了做检测就是睡觉。那段时间,叶莹化身为“拼命三郎”,她所在的实验室每天标本量超10万人份,高峰时甚至达到了31万人份。面对如此巨大的检测量,她和“战友”一刻也不敢停,就像是把自己“钉”在了岗位上,拼命地“倒班”,不停地“加样”,肩膀累得抬不起来,手疼到贴满了膏药。“我们要以最快速度、最准确的结果,为疫情防控发挥‘前哨’作用。”叶莹如是说。
实验室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叶莹所在的实验室一天会检测出几千份阳性标本,上岗第一天,她就检测出几百份。“最多的时候,一批90多个标本,其中一半是阳性。”在阳性标本充斥的环境下工作,叶莹一开始也会感到慌、害怕,但她克服了恐惧的念头,全神贯注投入到这场较量中。
巨大的工作量和压力,给叶莹带来的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上班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一个夜班下来,头脑异常兴奋,虽然身体极度疲惫,但就是无法入睡。叶莹回忆说:“生物钟完全被打乱,很多同事要靠安眠药才能睡着,每天能睡两三个小时就已经非常好了。”
看着每天源源不断、堆积如山的标本,返程日期一天天后挪,叶莹比任何人都期待尽快到“拐点”,期待新增确诊病例数降下来。但到了离别之际,叶莹却激动又不舍。她说:“离开的时候,上海已经局部解封,看到街道上又有了车流、人流,非常感动,这座城市又‘活’过来了。”
虽说没有直接奋战临床一线,
没有直接面对患者,
但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叶莹用她的行动,
扛起了战“疫”的重担,
向大众展示了检验师
这一群体的职责担当,
同时也彰显了“江门妇幼人”的
精神风貌。
来源:江门日报
责审:党委办公室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