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夏至将至,试试这款食疗方清心怡神、解暑散热~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是盛夏的起点。俗话说“夏至不过不热”,夏至的到来代表着炎热将至,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暑热关。
《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夏至为天地之间阳极转阴之时,中医认为,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因此这个时节养生要顺应自然阴阳交替之势,注意保护阳气。
夏至时节暑热邪盛,心火较旺,要避免午间暴晒以及大量运动。可以在傍晚时外出散步,感受凉风轻浮,暑热顿消。日常可以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民间一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生姜是助阳之品,适当吃点生姜,能温通阳气,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增强食欲帮助消化,有利于消夏解暑。
天气越热,人们就越爱趋凉避暑,但要注意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中医认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夏季防暑降温不可贪凉太过,忌夜卧贪凉,忌冷水洗浴,忌肆食生冷。
《颐身集》中直言:“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所以我们常吃的西瓜、绿豆汤、酸梅汤等解渴消暑佳品,最好不要冰镇食用。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夏至后雨水渐多,湿气渐重,不少人会受到湿气影响,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差、水肿等表现。
对此,可以改善外部潮湿的环境,利用空调除湿,其次可以适当食用一些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等。夏季是湿邪作祟的高峰期,若出现明显不适,记得一定要去医院就医。
夏季是心主令之时,炎热的暑邪最易伤心。对此,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到了调理之法,“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建议戒躁戒怒,做到“心静自然凉”,保持心情顺畅。
【配料】薄荷15克(鲜品30克),粳米30~60克,冰糖适量。
【做法】薄荷煎汤备用,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薄荷汤及冰糖即可。
【功效】清心怡神、解暑散热、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羊城晚报岭南名医工作室出品)
彭康
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导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
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
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调剂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慢性病管理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中医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药药理与临床》常务编委、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系列教材专家指导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中药学》第一版、第二版主编,全国高等学校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创新教材《中药药性学》主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17部,获国家、部、省基金课题7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2017年获得“荣耀医者”“中华医药突出贡献奖”。师承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中央军委保健专家臧堃堂教授,曾任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1999年在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作访问学者,从事中药降血糖药理研究和参与筹备香港浸会大学首届中医本科班。
医疗特长:擅长各种头痛及神经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抑郁症、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癫痫、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脑损伤及脑手术后康复等脑病专科。并诊治急慢性咳喘、慢性胃肠疾病、月经病等内科杂病及肿瘤的中药调治及亚健康中医保健治未病等。
温馨提示:我院已实现与区域内地铁3号线、8号线、18号线无缝接驳,来院前可以刷羊城通购票,也可以提前通过手机端搜索“广州如约巴士”小程序,找到“中西医结合医院总站环线”线路进行网购,同时可以在相关的站点的站牌处扫描乘车码进行购票。
详情点击:【便民喜讯】“拥军便民如约专线”开通啦!环绕附近3条地铁站点打通公共交通最后1公里~
温馨提示
请关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公众号。关注后进入页面菜单栏选择“诊疗服务“-“预约挂号”,输入医生姓名即可挂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信息来源:羊城晚报治未病中心
编辑:南方中西医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