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女子乳房长了一个无痛肿块,结果竟是恶性肿瘤!这些知识,女性都需了解
“余主任,真是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我就危险了。”年前,在杭州市西溪医院肿瘤科门诊,刘大姐(化名)不停地感谢着
余吉仙主任。
刘大姐今年48岁,家住城西。去年,我院组织医务人员到社区义诊,刘大姐前来咨询,认识了余吉仙主任。当时,她告诉余主
任,自己摸到乳房有一个无痛性肿块,到医院做了B超和钼靶检查,都提示4A结节,医院建议她随访观察。看到义诊的专家团
队里有肿瘤科的医生,刘大姐想了想自己的情况,便过来做了个咨询。
余主任详细询问了刘大姐的病史,又查看了她的乳腺钼靶检查结果,发现她的乳房结节为4A结节伴细小钙化,认为恶性可能
性大,建议她赶紧做进一步检查。刘大姐听从了余主任的建议,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最终确诊为乳腺恶性肿瘤,及时接
受了保乳手术治疗。
术后,刘大姐恢复良好,特意到门诊来感谢余主任,说要不是余主任建议她及时检查治疗,再晚几个月肿瘤转移,错过最佳
治疗时间,一切就来不及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女性朋友在体检时多多少少都查出了一点乳腺问题。乳腺增生、结节、纤维腺瘤、囊肿……越来越多人
开始为这些问题困扰,乳腺癌也被称为女性健康“第一杀手”。
余吉仙主任指出,乳腺癌是在多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乳腺上皮(导管或小叶上皮)组织发生增殖失控而形成的一种恶性肿
瘤。它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位列所有癌症发病率首位。据相关数据调查,2020年全球新增乳腺癌患者230万例
,发病率11.6%。我国女性每年乳腺癌约30.4万人,发病率约7.7%。45-74岁的女性最高发。
☆发病因素☆
乳腺癌的病因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乳腺癌的发生与遗传、激素和基因突变等有关。
1.遗传因素: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
2.激素影响:雌激素和孕激素是乳腺细胞繁殖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也是乳腺癌发病的原因之一。
3.基因突变: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也是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之一。
4.辐射:幼年时期胸部接受过放射治疗,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会升高。
5.精神因素:抑郁、过度紧张、压力等影响。
6.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常见症状☆
1.乳房肿块:早期表现是患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
2.乳头溢液:表现为乳头自发地流出或可以挤出颜色清亮,甚至有血的液体。
3.乳头回缩:表现为乳头向内缩回。
4.乳房疼痛:可能出现乳房的疼痛,可能有一种拉扯感。
5.皮肤改变:局部皮肤凹陷,形成类似于酒窝的样子,称为“酒窝征”;皮肤表面破溃形成溃疡;皮肤表面出现橘子皮一样
的改变,称为“橘皮征”;甚至可能在乳房肿块周围皮肤,形成多个散在分布的硬结,常为乳腺癌晚期的表现。
6.乳头乳晕区域皮肤改变:湿疹样乳腺癌(属于乳腺癌的一种,以乳房皮肤湿疹为典型表现)的常见症状。乳头乳晕区域的
皮肤可能出现湿疹、皮肤变红、粗糙、有烧灼感,甚至有脱屑、结痂等。
7.其它部位肿块:可能在腋窝、锁骨上下摸到肿物。
☆如何预防☆
一、乳腺癌筛查
1.乳腺癌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检查,每6-12个月进行1次乳腺超声检查,必要时可以应用MRI等影像学手段
。乳腺癌高危人群指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患者、既往行胸部放疗。
2.非乳腺癌高风险人群:
①20-39岁: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每1~3年1次临床检查。
②40-70岁: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可选择乳腺超声检查);对致密型乳腺(乳腺X线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
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③70岁或以上: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二、自我检查
①一看(对镜自照):
面对镜子,两手叉腰,然后将双臂高举过头,观察乳房的外观、形状及对称性。重点注意是否存在可能由乳腺癌导致的变化
,如一侧乳房不对称隆起样改变、乳头或皮肤凹陷、皮肤橘皮样变、乳头乳晕湿疹样变或覆盖鳞屑、乳头溢液、皮肤红肿等。
②二触(触摸乳房):
平躺,淋浴时可站立,四指或三指(可不用小拇指)并拢,用指端掌面轻轻滑动按压检查乳房各部位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变化
。按顺时针或其他顺序全面检查乳晕区、乳房及腋窝,检查乳头和疑似包块时用大拇指和食指指端轻轻挤捏。重点注意是否
存在可疑包块、乳头溢液等。
三、科学管理
1.健康饮食,少油少糖,戒烟戒酒
2.保证睡眠,少熬夜
3.适度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