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护士身怀“绝技”,在平凡中铸就伟大...
钟海手术室外的“发明达人”
他是我院介入手术室的一名护士长,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一些发明创造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虽然只是一名护理工作者,如今他却成为了拥有12项国家科研专利的发明“达人”。他,就是我院介入手术室护士长钟海。
今年39岁的钟海,从事护理工作16年了。介入手术室主要开展心脏介入手术、肿瘤介入手术、神经介入手术、外周介入手术、疼痛介入手术和非血管介入手术等,所有的手术都是微创介入手术,最大特点是所有的人员都需要身穿防辐射铅衣工作,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铅衣人”或“铅衣侠”。
钟海说,是患者给他带来无穷无尽的动力,支撑着他在医疗服务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四年前某一天的深夜,钟海和同事接诊一名35岁男性胸痛患者,在介入室为患者开通闭塞血管过程中,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他们立即给予电除颤、胸外按压等一系列抢救措施后,患者转危为安,闭塞血管也成功开通,患者被他们从死神的手中抢回来了。当脱下15公斤重的铅衣时,衣服已经湿透。他们准备护送患者去监护室时,一打开介入手术门,患者家属喜极而泣,家属哭着要下跪道谢,他们急忙搀住。这一幕让现场很多同事动容,这份工作,救治的是一个病人,挽救的却是一个家庭。
除了手术室的工作,钟海平时在工作中还要制订并实施护理质控计划与培训计划,动态掌握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与改进,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最新的介入新进展与新技术,组织拟订专科护理发展计划和科研计划,负责检查科室护理工作质量,参加并指导急危重症患者、大手术患者的护理及抢救等。
钟海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可以继续突破自我,往更高层次发展,掌握介入方面的最新知识与新技能,时刻保持最佳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希望通过我们的微创介入手术,赢得无数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家属放心舒心的笑容。无论何时,医务工作者都要用最优质的服务造福每一位患者,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安全,这是白衣天使的职责,也是我们的骄傲。”钟海说。
手术室里,钟海是一名专业敬业的护士,手术室外,他是一名“发明达人”。作为手术室的护士,每天的工作很忙碌,节假日遇到急诊手术也要上,虽然如此,但他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便利,这也是他业余研究发明创造的初衷。
“上班时我们要穿着15公斤重的铅衣,平均一天要参与5至8台手术,最多的一天要参与十几台手术,每天脱下厚重的铅衣,浑身酸疼,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怎么解决大家每天脱下的铅衣消毒问题,工作之余,钟海一直在琢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画图、查资料,钟海发明设计了铅衣消毒柜,一个柜子可以放置32套铅衣同时消毒,不仅节约了空间,还给同事提供了便利,他的这一发明创造也获得了国家级科研专利。
这些年来,钟海已拥有包括造影剂注射外渗早预警装置、一次性铅围脖套、介入室用铅衣消毒柜、血管造影机房手术床用约束装置等共12项,还有2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审批中。2021年全院护理专利总数55项,钟海有6项,占10.9%,成为全院人人皆知的“发明达人”。
护理工作与发明创造并不矛盾,钟海希望一边给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一边用发明创造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成为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白衣天使。
张小林奔忙在防疫一线的“抗疫先锋”
张小林是我院外科ICU副护士长,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报名参加新冠肺炎抗疫工作,不忘初心,勇赴抗疫一线,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生命重于泰山,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2020年初,面对上级号召,张小林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抗击新冠肺炎战疫,并写下请战书:“医疗前线就是战场,疫情面前我们就是战士,在这个危难时刻,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医护人员之时,我想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作为一名共产党,此刻我更应挺身而出。”
在和家人匆匆告别后,他就奔向了疫情主战场、最前沿,进驻中山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来自中山市各大医院的同事们组成新冠肺炎特重症护理小组,负责中山市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特护工作。
张小林所在的特护组负责2名危重病人,进驻第一天,他就与同事一道熟悉病人的情况,因为有着较强的专业技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必要的防护技能培训后就投入了战疫,昼夜奋战,超负荷工作,他们一方面要执行医生的治疗方案,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关注患者呼吸循环的情况,同时要严格做好人工气道的管理、肾脏替代治疗、ECMO管理、俯卧位通气护理等等,对于危重症患者还要积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等一系列的并发症。每班下班前还要负责打扫消毒病房、收拾垃圾及防护工具的终末消毒等工作。事实证明,在张小林所在的重症特护小组的精心护理下,两例新冠肺炎重症病人都成功转阴并顺利撤离ECMO辅助,其中1例患者已于2020年3月31日康复出院。
最让他高兴的是看到患者从卧床不起到下床走动,从严重生理依赖到自己梳理,从情绪低落到乐意跟我们谈笑,到最后康复回归社会的那一刻。
2021年,张小林又毅然加入了外防输入的队伍,跟来自全市不同部门的小伙伴们进驻广州白云机场。在广州,张小林主要任驻机场组医疗组长,参与机场指挥部的流程建设,小组工作职责和流程的制定,指挥中心防护区域的合理划分和非一次性用品的消毒处理,负责小组成员的排班和轮休安排,并经常亲自到机场一线了解组员的工作状况,对组员工作中遇到的工作难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防疫工作重心转移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为主,张小林又先后三次被抽调到中山市陆路与航空口岸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分别负责广州、深圳、珠海口岸的入境旅客分流工作,作为转运组医疗组长,他始终把小组成员的安全放在首位,对转运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把控,优化和监督,保证安全转运旅客的同事做到转运工作零事故,工作人员零感染,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张小林一直奔忙在防疫一线,有七八个月的时间他都驻守在抗疫一线,在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工作期间,他最长时有两个月住在隔离酒店不能回家,但他无怨无悔,他说,“只要防疫需要,我都一定会冲在前面,因为我是一名医护工作者,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张亚芳全院第一位国家级吞咽专科护士
“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做专科护理一定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我院第一位国家级吞咽专科护士张亚芳说。
今年33岁的张亚芳在我院神经专科系统工作了12年,她说,神经专科主要收治脑卒中患者,卒中患者入院一周内病情处于急性期,随时会发生病情变化,这就要求护士做好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也要有很强的应急处置能力。她平常工作中除了做好以上工作外,还承担着为科室停留静脉通道困难患者进行PICC管置管的工作,同时也承担着科室的实习生、规培生、研究生的带教工作,也是神经科外聘讲师。工作之余,她需要经常研读国内先进的专业护理文献,了解护理前沿知识,这样才能把最优质的护理服务带给患者。
卒中患者患病后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带来的伤害,往往还伴随着其他的并发症,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28%~67%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吞咽障碍。临床上常常会留置胃管来解决吞咽障碍患者进食异常的问题。长期置管对患者误吸和反流的风险也随之增大,给临床护理工作和患者安全带来风险,为了保障患者安全,针对神经专科患者的特点,该院护理部特派出优秀护理骨干外出学习先进理念和技能,张亚芳成为该院第一位国家级吞咽专科护士。
专科护士学习回来以后,张亚芳除了做好护士的基本职责以外,也协助进行科室管理,一方面对卒中患者进行专科全流程管理,制订专科流程、制度,使卒中患者误吸率、胃管置入率明显降低,一方面带领科室同事进行科研创新,使科室护士整体专业水平有明显提高。在工作中她任劳任怨,并且主导了院级护理高水平项目——以护士为主导的吞咽特色专科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科室、全院、院外的培训、继续教育和宣传,护理吞咽门诊于5月9日开诊,以更好地为吞咽障碍患者提供服务。
工作中张亚芳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记得去年2月她护理过的一名患者,这位40多岁的卒中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并发症,留置胃管时间会长一些,患者很焦虑,担心自己出院以后还拔不掉胃管,生活很不方便。作为一名吞咽专科护士,张亚芳安慰患者并详细解释相关知识以后,与医生、康复师一起商定了一套针对此患者的护理措施,7天后患者顺利拔除胃管,后续随访患者正常进食,他感激地说:“多亏了有张护士,我才能康复得这么顺利!”
护理是一个有温度的职业,护理工作进步一点点,对患者结局的影响却不止一点点。“不断提升自我”是张亚芳对自己的要求,她希望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素质,为患者康复做出一份自己的努力。未来,张亚芳希望培养更多专家型的临床护理人才,帮助更多的吞咽障碍患者。
樊后齐做教育护士是需要有情怀的
日前,记者采访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樊后齐时,他正在准备幻灯机、模型以及课件,当天下午他要在本院器官移植病房开展一次急救培训讲座,做完培训,他就要上夜班,从下午五点一直上到第二天早上8点,这样连轴转的状态已经成为他工作中的常态。
今年31岁的樊后齐在市人民医院工作已经第10年了。众所周知,急诊科的工作特点就是“急”“忙”“杂”。急诊病人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工作中的他们都必须分秒必争,迅速处理,最大程度地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急诊病人就诊时间、人数及危重程度难以预料,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尤其是发生大型车祸、煤气爆炸等群体性事件时,他们就更加繁忙,不知多少次因工作繁忙,中午两点才能吃上午饭,晚上10点才能吃上晚饭。
樊后齐主要承担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工作,包括院前120出车、急诊分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等。同时作为一名护理组长,他还需要协助护士长对科室的管理,包括日常工作的开展、护理质量的监控、对年轻护士的工作指导等。
除此之外,樊后齐还是一名教育护士,主要承担急诊科的教育培训工作,如护士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各类培训与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有对规范化培训学员、实习生、进修生等进行带教。同时他也是遵义医科大学本科“2+2”课程的授课老师,承担《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的授课。护理教育与培训,是他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累并快乐着。
“做教育的人是需要有情怀的”,一位老师的话让樊后齐至今铭记,他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老师,现在的他正走在梦想的道路上。这十年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他从一名年轻护士逐渐成长为一名实习生带教老师、临床带教导师、教育护士,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情谊。
最近一位学生打算来中山看望他,但是因为疫情原因一直不能来。樊后齐说,“刚好我打开电脑整理文件,发现一个文件夹全部都是她在实习期间做的学习笔记并发给我储存的,有的是电子笔记,有的是纸质笔记拍照发给我的,笔记的书写时间是入急诊科实习的第一天直到正式工作前。其中一篇笔记是关于心电图的识别和处置,记得当时是在下班后站在抢救室的一台电脑前,结合临床真实病例,单就心电图的识别我就讲解了一个多小时,把一个白班上成了10多个小时。”现在收到她的微信称呼一声“老师”时,樊后齐觉得很欣慰。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教育者只有情怀是不够的。近年来,樊后齐自学成人教育的理论知识,参加了教育护士进修培训班、自考研究生等,希望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深厚。在学习的同时,他也对护理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他表示,“要珍惜这个美好时代,护理事业的迅速发展给了我们许多机遇,医院的支持给予了我们良好的平台,我希望成为闪闪发光的一盏明灯,在护理教育的道路上,继续点亮他人,成为一名护理界的园丁。”
中山市人民医院编辑部
来源:中山+
编辑:宣教科
一审:林茹珠
二审:黄晓星
三审:郭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