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严峻,你会囤菜吗?
最近,随着上海疫情的发展,上海人民的"抢菜"大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封控时期,大家充分体会到了什么叫作"一菜难求"。
在疫情的冲击下我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减少外出、避免聚集、无接触社交、居家做饭等已成为疫情防控新常态。
疫情期间,我们更加需要
合理囤粮、心态调整、健康防护
合理囤粮、心态调整、健康防护
合理囤粮、
合理囤粮
囤粮不是应急抢购,而是终生囤粮,相信疫情之后,很多人都会有囤货习惯。首先,根据当地疫情防控政策,明确需要存储几天的食物。一般情况下,存储家庭人口3-4天的食物分量比较合适。
其次,要保证家庭营养均衡,囤积的食材应覆盖营养膳食宝塔提倡的饮食结构范围。特别注意的是,对于生鲜等保质期短的食材,切勿一次性过多采购,可适量储备耐贮存的食材如根茎类果蔬和腐竹等干货类。
特殊时期,我们应更加注重饮食均衡,合理搭配,提高人体免疫,增强疾病抵抗能力。
应依据不同食物的成分特点,采取不同的储藏方式,遵守控制温度、生熟分区的食品贮存原则。
主食类
米面等食材应放置在室内通风干燥处,避免高温;面包、糕点等熟制主食需尽快食用,短暂保存可放冰箱冷藏,储存时间需超过2天的应分装冷冻。
果蔬类
叶菜类易蔫谢腐烂,导致营养流失,应优先食用,存放时不要清洗,直接用保鲜袋包好放入4℃冰箱储存。根茎类如土豆、胡萝卜、洋葱、白菜等,可以盖上保鲜膜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贮存一周左右。瓜果类如茄子、青椒、番茄等放于室内阴凉处。同时,应及时检查并挑出发霉腐烂的部分,避免污染扩大。
肉类
生肉类需事先分装成一餐能吃完的数量,放入冷冻室,避免反复解冻。食用时提前一夜放入冷藏室解冻,减少营养损失和微生物污染。而熟肉类如腊肉、香肠等应储存在干燥凉爽处。
剩菜剩饭类
对于剩菜剩饭和没吃完的即食食品,应晾凉至室温后放入密闭容器冷藏储存,再次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三级囤粮法
01
第一级
日常饮食。
味道好,需要烹饪。这类食品需要占用大量冰箱体积。建议用稍大的冰箱,再加一个冰柜。不宜存太多,因为非常时期可能会停电。
02
第二级
可以长期保存的蔬菜水果。
这类食物没多少热量和蛋白质,但是可以改善口味、防止精神抑郁或疯掉。水果中,红富士苹果最好,室温可以保存3个月。蔬菜中,大白菜、卷心菜、大葱、萝卜、西红柿可以保存较长时间。若是出门抢购叶菜,尽量带泥、带根,可以像鲜花一样插在水桶和脸盆里水培保鲜。腌制的酸菜、干菜、香菇、木耳、紫菜、干海带之类也可以长期存放。
03
第三级
长期保命级。
不考虑味道,只考虑活命。选用原则:保质期长、高能量、高营养、不需要占用冰箱,不需要烹饪。
心态调整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可能会出现紧张、害怕、焦虑甚至恐惧等情绪,我们要学会心态调整,守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接纳情绪,关注官方信息
人在应激条件下产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都是正常的生理表现,要时刻告诉自己接纳情绪,不必自责。鼓励从官方渠道适度获取疫情信息,如果对疫情过度关注,反复查看相关内容,反而会加重焦虑恐慌情绪。
正面引导关爱特殊群体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可通过预防性和事后团体心理干预缓解焦虑,树立正确认知,避免自我苛责。对于儿童、青少年家长,不要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心里世界,发现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多给予关爱呵护,这样才有利于形成孩子心理的健康状态。
主动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确因疫情出现无法排解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社会功能,普通民众特别是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须由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指导或心理危机干预。
自我调适,身体放松
不论是看电影、听音乐还是进行适当运动均有助于平复情绪,同时还可以采取深呼吸、冥想、正念等方法帮助平复情绪。居家时间可以读书、练字、运动、画画、做家务等,用积极的行动从恐慌、焦虑中走出来。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要积极应对,相信病毒的阴霾终会散尽,放下焦虑,科学抗疫,护佑心理健康。
健康防护
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增强个人防控意识,提高个人防控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正确做好个人防护,才能远离病毒。
科学佩戴口罩
外出时要随身携带口罩,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佩戴口罩,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要佩戴口罩。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
日常勤洗手
洗手时尽量用流动的水,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手上无可见污染物时,可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20—30秒,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减少用手触摸口、眼、鼻等易感染部位,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遵守“一米线”,不扎堆、少聚集。
排队、付款、交谈、运动、参观时,要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聚餐聚会时不要超过10人,尽量减少聚餐人数,缩短聚餐时间。少走亲访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注意纸巾不要乱丢,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等易感染部位。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每日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以上。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充足,保持心态健康。健康饮食,戒烟限酒。
及时接种疫苗
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和加强针。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最科学、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建议公众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和加强针,提高个体和群体免疫水平。
密切关注疫情动态,配合流行病学调查。
合理安排个人行程,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和有病例报告地区,非必要不离宜。如近14天到过中高风险地区或有本土疫情报告的城市,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同乘交通工具或活动轨迹有交集,健康码出现红码或黄码等情形,请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备,接受管理,配合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不能刻意隐瞒个人行程和与他人的接触史。
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应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尽快至发热门诊就诊,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时,配合工作人员查验健康码、行程卡等防疫措施。
#健康细节每周谈#
喜欢我们的朋友别忘了转发和点赞哦
声明:本文仅为妇幼健康科普,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市场监管、国学智慧、中国疾控动态、看宜兴
责审:健康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