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春季湿哒哒 湿邪犯脾昏昏欲睡 健脾祛湿这样做
春分节气前后,细雨绵绵,寒风湿漉,不但衣服干不了,身体也出现了各种不适,比如口中发黏,胃口不好,头部胀重,昏昏欲睡。因而,这个时节的养护调摄就显得尤为重要。
范德辉教授
广东省名中医
主任中医师
研士究生导师
初春时节,阴雨绵绵,空气中湿度大,真菌活跃度很大,出汗多、衣服潮湿都容易引发皮肤病。因此,衣服要勤洗常换,并且最好选择易干且滑爽布料的衣物。
《黄帝内经》有语“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又“风者,百病之长也”,说明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疾病初起的主要致病因素,春天防病,首当防风邪。因此,我们要穿有袖衫来护住肩膀,穿长裤子来遮住膝盖,使关节等易受风的部位得到保护。晚间睡觉时要铺条小毯子,搭上薄被子,注意保暖。出门前,我们可以先开门适应一下室外温度,再换衣物出门。
五脏之中,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燥恶湿,而湿邪最易犯脾,很容易导致我们出现食欲不佳、腹胀、大便不成形或黏腻不爽等症状。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范德辉教授指出:春季应遵循“少酸多甘”的原则,宜适当食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如扁豆、薏苡仁、芡实、山药、茯苓、赤小豆等。这些食物能起到祛湿利尿的作用,帮助我们身体排除毒素。另外,我们要切记的是,对于生冷、油腻的食物,我们要尽量远离,以免伤脾胃。如出现腹胀、大便不成形等湿邪困脾的症状,我们可以服用保和丸、藿香正气水等健脾祛湿药物。
北宋大词人秦观在郴州所作的那首著名的《踏莎行》中有一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说的就是“回南天”里潮湿的天气。对于这独有的风景,文人墨客或许觉得“回南天”是个难得的浪漫的时节,吟诗作对,诗情画意,其乐无穷。但对于南方的寻常百姓,“回南天”是北方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痛,纷纷躲避。每年此时,南方的老百姓们都得想方设法如何防潮,避免家中电器、木质家具遭殃。
阴雨边绵,气温潮湿,我们要谨记关窗,尤其是朝南或朝东南面的窗户,不给湿气任何入侵的机会,但是也要适当需要开开窗通通气,让室内外空气流通。开窗的时机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选择在早晨7-8点空气流畅,傍晚5-7点空气湿度低时开窗,这时开窗最科学。
这种天气下,鞋子长期放着不穿,容易发霉。我们要适当的擦洗干净,烘干,放在阴凉处。而正在穿的鞋子,穿之前可以用吹风机吹1-2分钟,保持鞋子内部的干燥。超市里有不少除湿防潮的干燥剂或竹炭或各类的吸湿盒,操作简单方便,有些还具有芳香的味道。不妨在厅里放着一些,在除湿的同时,芬芳的味道也扑鼻而来,一香解湿愁。
初春时节,降雨不定时,记得出门前要随身携带雨具。空气潮湿,尽量在潮湿的地方少逗留。郊外踏青,要穿足够的衣服,注意别让头脸部或四肢关节处直接受风。每周安排时间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排湿祛湿的能力。呼吸春的气息,以助肝气生发,吐故纳新。同时,不能过度劳累,否则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要安排好合理的作息时间。晚上早点入睡,尽量不要熬夜,睡觉时盖好被子,避免着凉。“回南天”时,也要注意“倒春寒”来袭,适时增添衣物。如有必要,可到医院针灸科拔拔火罐,熏熏艾灸,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驱寒祛湿的方法。
前几天刚过完春分,这个时候要护养好我们的脾胃,因为湿邪侵犯人体,首当其冲的就是脾胃。范德辉教授说,根据中医五行的理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脏受损,他脏亦伤。脾胃为“后天之本”,好的脾胃是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我们平时可以通过刺激一些穴位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
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上一篇:经常头晕应考虑这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