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设立消化肿瘤内镜诊治门诊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在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五名中,消化道的肿瘤就占了四位,临床最常见的是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因消化道结构特点,很多病人早期毫无感觉,没有任何症状,有些人也没有筛查的意识,尤其是高危人群,错过了最早诊断的时期。大多数患者到医院时,病情基本都发展到了中晚期,不仅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并且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
为延长生命,患者大多需要采取手术、化疗和免疫等治疗。根治性手术方式创伤大,需要切除部分消化道,并对消化道进行重建,患者“很受罪”,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
早诊早治,努力降低死亡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玉兰教授指出: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时机十分重要,若能及时发现并加以治疗,死亡率可大幅下降。消化内镜不仅能筛查,还有治疗作用。随着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出现和日趋成熟,依托内镜的检查诊断工具,加上其特有的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功能,通过积极开展消化道早癌筛查,对该类疾病早诊断、早治疗,从源头处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肿瘤内镜诊治门诊”正式开诊,门诊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筛查(包括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消化道早癌及消化道息肉的内镜下治疗(EMR、ESD等);消化道其他肿瘤,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等粘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ESD)、粘膜下肿瘤挖出术(ESE)、全层切除术(EFR)、经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
“我们建立这个门诊,就是希望让更多的病人能在这里得到规范化的诊治和筛查,早期采取内镜下微创的介入治疗,不仅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康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更主要的是保全了消化器官,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大有助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玉兰教授指出。
早期发现,预防和筛查同等重要
消化道肿瘤发病部位从上到下,涵盖的区域非常广,包括食管癌、胃癌、胆囊癌、胆管癌、胰腺癌、肠道肿瘤,因早期症状一般都没有特异性,通常不会引起特别关注。
小张,30出头的年纪,因长期食道返流,出现前胸疼痛不适,在当地医院做胃镜结果显示:食管炎+早期病变,这个结果让他非常“意外”。听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道肿瘤内镜诊治门诊开诊,小张慕名而来,成为该专业门诊的第一名患者。接诊的消化内科冯桂建副主任医师告诉他不必恐慌,消化道早癌是指病变组织仅浸润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根据诊断,医生给他制定了目前我国最先进的治疗方案——内镜粘膜下剥离术,通过内镜下剥离病变的粘膜,其好处可以最大限度保留食道,同时保留其生理功能。
来复查的李先生,近一年感觉嗓子不舒服,咽东西“噎得慌”,想着去医院做个胃镜查一查,没想到还真“出事了”,诊断为早期食道癌。医生在做胃镜的同时,就把癌顺道“取”走了。“李先生很幸运,他的癌变部位在食道浅层,我们在消化道内镜下做个微创小手术,就可以把癌解决掉,不会发展到晚期肿瘤这一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专家介绍道。
临床多项研究表明,通过胃镜、肠镜、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等高精尖内镜手段、同时辅以活检病理等检查,不但可以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还可以综合判断消化道病变的性质、病变范围、侵及深度、分化程度等。且经术前充分内镜评估后,还可通过内镜切除肿瘤。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随访观察,内镜的治疗效果和外科手术效果是一样的。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若有意识地早筛、早防、早治,可获更高生存质量。就目前筛查手段来讲,内镜检查是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唯一且最有效的办法。
(供稿:消化内科张黎明、宣传中心责编:钟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