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肺”让生命“重启”!青岛市立医院成功实施首例体外人工膜肺ECMO跨院实施+院际转运
日前,外院一名基础疾病多、体质极差的重症肺炎患者,因生命垂危急需体外膜肺氧合(ECMO)循环辅助技术维系生命体征。接到外院求助信息后,青岛市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ECMO团队迅速行动,争分夺秒,专业操作,最终为患者植入ECMO并完成院际转运。
ECMO又称人工肺,俗称“魔肺”,是挽救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青岛市立医院首例ECMO跨院实施+院际转运的成功案例,标志着ECMO救治半径持续扩大,展现了体外生命支持“市立速度”,是重症医学科在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手段转运救治危重症患者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
火速集结,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拨回到2023年11月5日,正值周日。15:10,东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谢伟峰接到外院重症医学科的求助电话。“谢主任,有一名重症肺炎患者,氧合不能维持,请求你们支援!”
该患者肾移植术后10余年,长期口服激素、抗排异药物,因受凉后出现发热症状,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病情进行性加重后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氧合仍不能维持,具备急诊行V-V(静脉到静脉)-ECMO的明确指征。
“请你们务必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我们马上出发!”谢伟峰主任立即通知ECMO团队成员火速赶赴医院,同时医务科协调市急救中心紧急调派120急救车,并通知科室做好物资协调及转运接诊准备。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正式打响。
15:40,ECMO团队成员全部到位,按照转运方案及团队分工,携带设备及物资立即出发。
16:00,到达外院后即刻展开救治:谢伟峰主任、贾超副主任穿刺置管,王朋护士预冲管路,张佳佳护士负责观察患者。置管、预充、评估、生命体征监测……救治现场紧张有序,环环相扣。
17:30,成功完成ECMO上机。随着ECMO的顺利启动运转,患者体内血液被引出,经过人工膜肺氧合后变为鲜红的血液再输回身体,指脉氧明显改善,生命得以维系。
跨院转运,移动监护室上演生死时速
成功上机仅仅是第一步。危重患者的ECMO转运,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
在密切观察患者上机反应后,谢伟峰主任立即指导团队精心实施转运方案。“由于患者病情危重,转运过程不能有任何闪失,一个管道的移位和脱落,都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谢伟峰主任强调。
接下来,急救车成了一个“移动监护室”。ECMO团队人员各司其职,对ECMO管路、人工气道、输液管路进行妥善固定;一路高度警惕,密切观察ECMO运转及患者反应,随时调整仪器参数,全力保障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
19:20,急救车顺利返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早已在住院楼门口驻足等候。急救车停稳后,ECMO团队人员查看患者、检查仪器设备、理顺管道线路,有序组织将患者转运至病房指定床位,立即连接监护仪、呼吸机,妥善固定管路,完成各项工作。在及时有效的救治下,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可能。
人工“魔肺”让生命“重启”
ECMO被视为守护生命的“终极救命武器”,其技术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肺,氧合后注入患者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心肺替代作用。
此次ECMO团队凭借过硬的技术、紧密的协作、默契的配合,完成了ECMO院前救治+院际转院,标志着医院ECMO转运技术及危重症患者综合救治体系的日益成熟,在创造生命奇迹的同时,为更多特殊重症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
青岛市市立医院是青岛市体外膜肺(ECMO)重症救治联盟成员单位,已实施ECMO技术近50例,在ECMO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医院依托青岛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和立体救援模式,综合利用ECMO、呼吸机、肾脏支持、人工肝等手段,为心、肺、肾、脑、肝脏、血液系统等多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救治,用实际行动诠释“生命绿洲”的内涵。
谢伟峰
东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主任医师
专业擅长:擅长各种疑难危重病救治,熟练掌握各种生命支持手段如V-V/V-A-ECMO技术、呼吸支持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床边肾脏替代疗法、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除颤仪使用,尤擅长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中心静脉置管、各种监测系统建立等,对重症多发性创伤、脑出血、各种重大手术术后、各种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多脏器功能不全等的处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供稿/东院重症医学一科谢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