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男子“掉了”的耳朵又“长回来了”
“真没想到,我的耳朵缺失了一年多,现在竟然又‘长’出来了!多亏了郑大一附院医学美容中心的专家啊!”日前,来自濮阳的王先生摸着自己“完好如初”的右耳朵,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洋溢在他的脸上。时隔13个月,王先生的右耳朵从缺损到“重新长好”,“判若两耳”的经历让他的内心也从阴云密布转成了晴空万里。
回想起这一年多来的求医经历,王先生的内心五味杂陈。13个月前,一次突发意外,王先生的头部受伤,右耳朵耳廓中部撕裂缺损。经过救治,王先生的伤情逐渐好转,但他的右耳朵却缺失了一半。每次走在外面,王先生总能感觉到别人异样的眼光。看着镜子里“破损”的右耳朵,王先生的内心产生了自卑,整天躲在家里不想出门。为了让耳朵再“长”完整,王先生和家人四处求医,去了省内外多家大医院,最终都失望而归。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先生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新闻报道:两年前,郑大一附院医学美容中心王喜梅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了河南省首例3D辅助下精准耳廓部分缺损再造手术。此时的王先生,内心再次燃起了希望。
带着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王先生找到了王喜梅教授。王喜梅教授详细了解了王先生的情况,反复沟通后联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D打印中心,为王先生做了扫描,精准评估缺损,检查中,她发现王先生残耳修复难度非常大。“耳廓缺损位于耳廓中部,且缺损范围接近外耳廓高度的70%,且涉及到外耳轮、部分对耳轮、耳舟以及部分耳垂等多个耳部亚单位。”最让王喜梅教授担忧的是修复再造的支架材料需切取王先生的肋软骨,再手工雕刻成形。但在术前检查时,却发现王先生肋软骨钙化严重,弹性差,难以塑形,即使术中有3D打印的手术导板作为辅助,雕刻也难以达到预想效果,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怎么办?术中再造耳廓软骨支架雕刻成为了王喜梅教授团队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目前来说,没有什么比自体组织更适合进行器官重建的了,耳再造同理。医生需要先切取患者适合的肋软骨组织,按照3D打印出来的健侧耳部‘模板’,精雕成患者与正常耳廓几乎一模一样的耳支架。”人工耳难以完全再现自然耳的复杂精细三维结构,且每个个体的耳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再三优化完善手术方案后,王喜梅教授团队决定在肋软骨上“做文章”。
王喜梅教授团队使用高分辨率的3D扫描技术,获取患者正常侧的自然耳朵的准确数据,然后由3D打印研究人员在计算机里对患者正常侧的自然耳朵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再通过镜像的原理,将健侧耳朵三维数据镜像为准备再造的患侧耳朵三维结构。工作人员在三维打印中心将电脑数据传输给三维打印机,后者会自动打印出一张为患者定制精细再造耳模板,并在消毒中心对其进行消毒,然后提供给主治医生。手术医生再通过巧妙取材、用材,在团队的精密合作下,将肋软骨支架雕刻的与手术导板几乎毫无差距,看着这样的“成果”,王喜梅教授团队终于舒了一口气。
术中,经过比对,支架与原有残耳嵌合平整、外形流畅。术后再造修复耳廓完全成活,与原有残耳生长融合为一体,最终呈现了自然流畅的再造耳形态,手术取得圆满成功。经过3个月的恢复期后,王先生的耳朵将“恢复如初”。
体表器官再造是王喜梅教授团队主要专业方向,也是团队的强项。对于残耳修复、再造手术,王喜梅教授总结说难度大、要求高。由于耳廓外形复杂,有多个亚单位结构,术中需将每个亚单位一一呈现,使再造耳生动、逼真,耳廓再造和修复手术不仅要求主刀医生拥有扎实的整形外科基础与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求主刀医生拥有优秀的美学素养,对耳廓形态有十分精准的把控。王喜梅教授常把整形外科医生和工艺美术大师做比较,虽然都是从事精雕手工作业,但工艺美术大师可以选取上好材料,只需要做到作品造型生动逼真就行,而整形外科医生术前看不到软骨,术中取出的材质和形状也千差万别,时间上更是争分夺秒,最关键的是还要成活。
近年来,得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D打印中心的逐渐成熟发展,王喜梅教授团队完成了波兰氏综合症单侧乳房再造、外鼻再造、双侧耳廓同时再造、耳廓缺损精准修复等高难度手术。这类手术的难度在于缺失组织的精准评估;再造材料的质量:软骨和皮肤;再造和修复手工造部分与残缺部位天生部分的契合度、仿真度;最大难点在于对接成活融为一体。
随着精细化医疗的发展,患者个性化医疗需求逐渐增长,郑大一附院多学科之间不断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医工结合,为临床医生在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为个性化诊疗提供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使患者获得更加精准、高效、安全的诊断及治疗。
供稿:医学美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