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治生命到改善生存质量 重症康复开启重症患者回归社会的崭新起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疗救治系列报道
60多年前,维也纳医生彼得·沙法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重症监护室(ICU),为疑难危重患者搭建起了与死神抗争的“角斗场”。ICU,一个普通人看来十分神秘的空间,这里的病人命悬一线,却没有亲人陪护,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是一群无所畏惧的“蒙面天使”,在生与死的边缘为他们抵挡死神的“镰刀”。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拥有综合重症、急诊重症、神经重症、呼吸与危重症、新生儿重症、儿童重症、康复重症等监护病房,从2008年抗震救灾,到2022年抗疫保医,医院勇担“国家队”使命,在重症救治方面展现出高超精湛的技术水平以及气吞山河的责任担当,疑难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的案例层出不穷,真正做到了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兜底”。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下降,但与此同时,由于重症造成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恢复功能状态和提升生存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重症患者的“生命缓冲带”——重症康复是帮助重症患者重燃生活希望、实现病情稳定、迈向健康幸福的关键一步,是让重症患者从“活下来”走向“活得好”,开启美好人生的崭新起点。
起步更早
超前谋划积蓄领先实力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担承“国家队”医院使命,聚焦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主责主业,全力救治疑难危重复杂患者,在重症康复亚专业建设方面超前布局,起步早、实力强,以创新性、引领性、示范性思维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国内影响力。
2021年6月16日,国家卫健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重点要为疑难危重复杂病人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管)医院,重症救治责无旁贷,早在国家政策出台半年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在长期以来对危重患者的诊疗和救治中,就已经认识到康复治疗对重症患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早迈出了“进军”康复重症“深水区”的开拓之路。
2020年下半年,在时任副院长、学科带头人孙强三教授的带领下,康复医学中心正式开始筹建重症康复亚专科,集监护、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填补ICU和普通康复之间的盲区。2021年1月6日,重症康复病区正式开始收治病人,以康复医学中心二十余年的强有力学科建设为支撑,设立28张床位,主动担负起“国家队”医院的使命任务。
孙强三介绍说,重症康复的提前布局得益于医院内外科、ICU、手术室、麻醉科等的综合性学科优势,康复医学中心整建制派出医师、护士、治疗师前往知名医院进修学习重症康复,护理人员均在院内进行过重症医学科、呼吸重症专业、神经重症专业的轮转学习。正是在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充分准备、科学发展的前提下,重症康复病区运行三年来,床位使用率均大于100%,各项质量安全、服务效率指标常年稳居省内第一、国内前列。
山大二院重症康复不仅学科布局走在前,实现了从“无”到“有”,同时学科建设与发展思路也呈领跑态势,实现了从“有”到“优”,康复救治能力居于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重要地位。永远奔跑在前的山大二院人一直在开拓创新的路上,全国第一家医养结合机构的重症康复病区即将在南部院区落成,可进一步夯实养老基础,助力医养结合事业发展前进。
诊疗更精准
过硬技术高效唤醒生命希望
山大二院重症康复以改善患者功能障碍为核心,以提高患者生活水平为目标,紧紧把握重症康复患者救治的关键点,不断夯实优势技术体系,在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案基础上,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实现重症患者精准康复,最大可能减轻患者各种功能障碍。
针对重症康复患者病情危重复杂的特点,重症康复协作分工,成立四个临床问题技术攻关组,专人专属攻关专项技术,让技术更专更精,配合多项高精尖设备、针对性康复治疗技术,将精准康复的理念贯穿重症患者治疗始终。
应用非线性脑电系统等评估措施,帮助康复医生评估重症患者的昏迷状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精准选择相匹配的康复技术,制定个体化促醒方案,针对性治疗患者的意识功能障碍。
应用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状况与恢复进展选择最佳电刺激治疗方案,实现对重症患者脑功能区域重塑的精准调控。
应用不同的运动训练设备逐步改善患者躯体功能障碍,90°电动起立病床实现从卧位到站位,轮椅帮助患者尽早离床训练,康复大厅多项辅助运动设备让患者实现从站立身体到迈步走路。
……
重症康复就像升级打怪,要面对一道道难关。针对重症患者各方面功能障碍与恢复,医护技团队组成的“workteam”分别从各自职责制定详细方案计划,共同预估评判与商讨施策,协调做好分阶段的康复管理。
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曾凡硕介绍说,重症康复病区最为特殊,也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点是,这里接收的病患多数是处于昏迷状态、四肢瘫痪的“植物人”,极为重要的一步便是如何“唤醒”他们,这便是重症康复的“秘密武器”。山大二院重症康复人在遵循康复治疗八大原则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工作实践的摸索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复合型“促醒方案”,囊括神经调控技术、神经促通技术、针康法促醒技术、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感觉输入等多项技术在内。通过精确选择、精准施策,帮助无数重症患者打破“沉睡魔咒”,成功从昏迷中苏醒。
年过八旬的国内知名医学专家沈教授突发脑出血,四肢瘫痪、陷入昏迷,同为著名医学教授的家属多方考察、慎重考虑、几经思量,最终选择来到山大二院重症康复寻求希望。经专业医护技团队全方面、多方法的促醒治疗,入院10天后沈教授便出现了遵医嘱动作,呼之可应,目前各方面功能状态恢复良好,甚至可以使用英文自如应答,创造了让多家医院惊叹的生命奇迹。“没有想到老人能够熬过这一关,所有的付出没有白费。”沈教授的康复让所有人欢欣鼓舞,家属更是发来长段肺腑之言表示感谢。这份来自医学世家的信任重托,必须归功于山大二院重症康复团队的专业“硬实力”,近年来,重症康复病区对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始终保持全国前列,赢得无数重症患者信赖,让众多家庭重燃生命希望。
介入更前移
多学科一体化康复为患者“减负”
危重疾病常出现严重的躯体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心理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康复的早期介入能够有效地预防很多并发症和改善身体、精神及心理功能。为此,重症康复探索打造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早期康复模式,早一步介入重症患者救治讨论和康复指导,进行集约化康复管理,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效率。
长期制动造成的各种并发症是重症患者康复道路上的“拦路虎”,综合ICU与各专科ICU是重症患者接受治疗的“主战场”,重症康复与各ICU密切配合,有序开展一体化康复治疗与早期服务。为了让患者早日“走”出ICU,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重症康复派出康复小组常驻综合ICU,同时根据需要第一时间赶赴各专科ICU,为重症患者开展早期介入促醒治疗、呼吸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床边下肢活动器训练、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床旁康复项目,帮助重症患者逐渐恢复肌力与心肺功能,为患者接受其他治疗提供可能。
经一体化康复治疗,许多患者从入院时或手术后陷入昏迷状态,到逐步实现意识精神和各方面功能恢复,出院时基本可以辅助行走,不仅在康复效果上赢得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同时缩短了重症患者的住院时间,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细节更精致
全流程、个体化护理加速康复进程
呼吸、意识、认知、吞咽、四肢动作……这些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对于重症患者而言都“难于上青天”,也唯有做好这些“小事”,才能使患者从威胁到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尊严的医源性护理中解放出来,让“活下来”的患者“活得好”,实现重症康复的最高人性价值。
全流程、个体化的精心专科护理能够有效加速重症患者的康复进程。护士长吴新春介绍说,比如最简单的导尿管,一般病人插上尿管即实现自动排尿,但对于重症患者而言,这样容易导致膀胱过早纤维化,护士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间断夹闭尿管,等到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再排出,这样就能通过控制排尿给予患者一定的感觉输入刺激,训练膀胱功能同时,帮助患者意识功能的恢复;再比如营养支持,简单的输液虽然也能保证营养供应,但是胃肠功能得不到有效恢复,还会面临患者血糖控制不住风险,所以重症康复会选择尽早恢复肠内营养模式,通过鼻饲进食,一方面为患者补充优质蛋白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也能刺激胃肠蠕动,帮助患者恢复;此外,重症康复极具特色的一体化多功能电动病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抬高床头可以避免患者胃食管反流,通过体位调节不仅可以进行床旁康复训练,帮助患者保持肢体功能状态,同时也能促进胃肠蠕动、营养吸收,帮助患者保持胃肠功能状态。
重症病房通常设置为无陪护病房,但对重症康复患者而言,家人的陪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重症康复有一“特例”——允许家属进行陪护照料。亲属的陪伴本身便是一种慰藉,让与重症患者关系亲密的家庭成员参与到照护当中,最大程度上帮助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与畏惧情绪。尤其对于意识功能障碍的患者,亲人的声音、美好的记忆刺激在唤醒生命新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让亲人在患者康复中最大化的发挥优势,重症康复还有一“特例”——患者家属可以参与病例讨论。每一处细节都关乎着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危,每一次治疗方案的选择都不容闪失,参与病例讨论,能让患者家属实时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增进与医护团队的交流,共同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人性化的心理干预与关怀照护,使患者从身体上和心理上得到真正康复,实现重症康复的最终目的——让患者康复成为社会人。
重症康复,穿梭于绝望与希望之间,用爱呵护,用心守候,帮助患者及家庭渡过难关、带来福音,为重症患者生命添岁月,为康复治疗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