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前沿 | 心血管内科“火眼金睛”——血管内超声(IVUS)
【杏林善医系列报道】第二百六十八期
近期,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院长陆永光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及副院长洪泽文主任医师的指导下,陈韵宇副主任医师、廖周国副主任医师等组成的技术团队使用新引进的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又成功完成五台PCI介入治疗,这标志我院血管内超声(IVUS)成为常规性操作技术,为冠心病精准化诊疗提供良好的保障。
病例一
01
秦阿姨(化名),55岁,因“胸痛4天、心绞痛、心悸、气促”急诊入院。入院时精神极差,检查提示:冠心病、心脏瓣膜病,血管各段可见明显狭窄。当天送介入室,在血管超声辅助下行冠脉成形+冠脉支架植入术,手术顺利。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精神良好,已带药出院。
病例二
02
珍阿姨(化名),58岁,在与人争执时突发胸痛、胸闷,伴大汗淋漓,于1月27日到我院门诊就医。入院时血压高达190mmHg,有高血压病史,检查提示:冠心病,血管各段可见明显狭窄,需要进行手术疏通血管。1月30日送介入室,在血管超声辅助下行冠脉成形+冠脉支架植入术,手术顺利。经治疗后胸痛、胸闷好转,于2月3日康复出院。
病例三
03
潘叔(化名),62岁,有40年吸烟史。2月2日因“胸痛加重,伴大汗淋漓”到我院心内二区就医。检查提示:冠心病,血管各段可见明显狭窄,心脏功能减退,需要及时进行手术疏通血管。2月3日送介入室,在血管超声辅助下行冠脉成形+冠脉支架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无胸闷、胸痛,精神良好,目前已出院。
血管内超声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技术,目前国内应用居多。简单通俗地说,就是在心脏血管内做超声检查,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通过导管的技术送入血管腔内,从而提供管壁在内的横截面图像。精细程度堪称心血管介入术中医生的“火眼金睛”。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第一致死原因,被喻为“人类健康第一杀手”,而冠心病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心脏病,且发病趋势逐渐由中老年人群向中青年人群发展。目前确诊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脉造影,对于冠脉血管狭窄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IVUS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关键性作用:该技术可在患者冠脉钙化病变中对血管内血流情况进行成像,利用安装在心导管顶端的微型超声探头,实时显示血管的截面图像。能清晰显示管壁结构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状等,精确地测量血管腔径及截面积,甚至可以辨认钙化、纤维化和脂质池等病变。在支架植入前为选择合适的支架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使术者能够更好地选择支架的直径和长度,使支架和血管更好地匹配。且在支架植入后,可对支架的大小、位置、形状、贴壁程度、对称性和展开满意度进行系统的评价,保证支架充分扩张和贴壁良好。
心血管内科利用血管内超声技术,为冠心病患者解除病痛。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指导下开展的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术前应用IVUS检查,为冠脉介入提供精准详细冠脉病变情况。术后应用IVUS检查提示支架贴壁满意,无夹层及血栓征象。冠脉介入手术后患者胸痛症状均改善、恢复良好,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这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在心血管疾病循证化、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水平,从而能更好地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精准医疗服务。生命不息,循环不止,心血管内科愿为您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适应症
血管内超声主要应用于冠状动脉系统的诊断。
1.冠状动脉造影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
2.需明确病变形态和斑块性质。
3.评价病变长度,明确支架的选择和放置。
4.评价支架植入术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
5.冠状动脉病变的远期随访性研究。
检查方法
在血管造影检查的基础上,选定所需检查的血管和病变部位,以冠状动脉为例,采用6F及以上的指引导管放置到冠状动脉口,将0.014英寸的指引导丝送至靶血管的远端,将血管内超声导管沿指引导丝送至需要进行检查的病变部位的远端,一般采用自靶血管的远端至近端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回撤的方法进行检查,然后对病变部位再重点检查,自动回撤是进行三维重建所必需的。
临床意义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
(1)可明确冠状动脉造影不能确定的狭窄。
(2)协助诊断心脏移植术后的冠状动脉病变。
(3)观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消退。
(4)评价血管壁的张力和顺应性。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1)指导确立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2)正确选择器具的大小。
(3)确定介入治疗的终点。
(4)确定网状支架的位置及扩张效果。
(5)预测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