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说 | 当钟伯贪吃汤圆后……
“北平说”开栏语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维持身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张北平主任医师及消化道早癌中西医结合防治团队将通过本专栏定期推送消化疾病的养生保健及中西医防治知识,为您的消化健康保驾护航!欢迎持续关注。
春节吃年糕,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蒸八宝糯米饭,纵观中华饮食传统,多是“节日搭台、糯米唱戏”,昨天刚刚过完元宵节,想必大家都吃了糯米汤圆,然而,糯米汤圆虽软糯好吃,但“难消化”的也大有人在。
钟伯是一名地道的老广,非常喜爱传统节日的特色美食,这不昨天元宵节一大早就给家人们煮好了一锅黑芝麻馅儿的汤圆,家人们都浅尝辄止,剩下不少汤圆钟伯怕浪费全都吃下去了,吃完后一整天钟伯都感觉到嗳气、腹胀等不适,到了晚上症状还不见好转,于是钟伯赶紧来到了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
医生详细地询问病史、查体及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钟伯的腹胀是由于进食过多汤圆导致的消化不良引起。钟伯感叹道:“都说糯米难消化,我这次总算是体会到了。”医生对钟伯解释道:“严格来说糯米并不难消化,相较于大米、小麦,糯米具有更高含量的支链淀粉,因此在进入人体最主要的消化吸收场所小肠之后反而更容易被消化分解。您之所以吃完糯米汤圆后腹胀,是因为糯米中支链淀粉的含量高,同时还赋予了其口感黏韧易膨胀的特性,再碰上胃肠动力不足,就容易导致糯米制品在胃内滞留时间增长,加上汤圆馅料多以芝麻花生等高油高糖难消化的材料为主,一次性摄入过多便容易出现腹胀、反酸、嗳气等不适症状了。”
钟伯听后恍然大悟,本身上了年纪,消化功能不太好,又贪嘴,才出现这种状况。于是医生给钟伯开了些促进消化及加强胃肠蠕动的药,同时辨证地给予健脾消食的中药,回家之后的钟伯按时服药并认真听取医生的建议,决心改掉平时贪嘴的坏习惯。
汤圆、元宵的主要成分是糯米,中医认为糯米性温,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本草纲目》中这样介绍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本草逢原》也有记载“糯米若做粘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糯米中富含支链淀粉,支链淀粉相较于直链淀粉结构复杂,含有更多的酶结合位点,在人体最主要的消化器官小肠中更容易被α-淀粉酶消化分解掉。因此糯米并不是人们口中常说的难消化的食物,反而相较于支链淀粉含量相对低一些的小麦和大米,更容易被消化吸收。那为什么吃多了糯米汤圆会容易腹胀呢?那是因为支链淀粉加热后会具有较高的黏弹性和延展性,耐咀嚼,表现出高度的软胶状态,一次性进食过多再碰上胃动力不足的情况,就会导致糯米在胃内滞留时间过长,从而容易感到腹胀。加上汤圆的馅料大多是高油高糖的成分及油炸等不当的烹饪习惯,会大量增加胃酸的分泌,所以空腹时吃得比较多时往往容易烧心、反酸,影响消化功能。
总之糯性食品大都有韧性强、不易磨碎的特点,进食之后在胃内停留时间也较长,因此吃多了容易造成胃部的“饱实沉重”感,所谓“不消化”说的就是这个方面。
健康人群一次吃三到五个,不可多食。糖尿病患者、溃疡病患者、胃肠消化功能不良者、急性胃肠炎患者等尽量不吃。老人、儿童等肠胃功能本身很弱的人尽量少吃。同时可以搭配减缓血糖上升又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绿叶青菜、豌豆、燕麦等,可以增加饱腹感。
汤圆不易消化,不能当成正餐。早晨胃动力功能是最弱的,而睡前吃则会加重胃肠道负担。所以,吃汤圆最好的三个时间是:早餐和午餐中间、午餐和晚餐中间、晚餐后至临睡前2小时之间。
山楂:中医认为山楂既能消肉类食积,又能活血化瘀,是常用的助消化、活血通脉的药物。山楂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它能增加胃中消化酶的分泌,促进消化。可以将山楂煮熟捣烂成泥作为馅料,或者用山楂煮汤,将煮熟的汤圆盛入山楂汤中一起吃。
推拿:按揉中脘、顺时针摩腹。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黄帝内经灵枢·五味》曰“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腑皆禀气于胃。”而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具有和胃化滞,理气健脾的功效。摩腹有通和上下,分理阴阳之功,现代医学认为摩腹可使肠胃及腹壁肌肉强健,增加消化液分泌及肠胃蠕动,促进血液循环,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注意好以上这些事项,适量吃一些汤圆,既品尝了美味,又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专家简介】
张北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大科副主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吉良晨教授学术继承人,日本北里大学病院研修医,第六批国家千百十人才高校培养对象,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人才,入选第8批第9批岭南名医录,2017首批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大肠早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脾胃健康分会主任委员。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大科副主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吉良晨教授学术继承人,日本北里大学病院研修医,第六批国家千百十人才高校培养对象,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人才,入选第8批第9批岭南名医录,2017首批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大肠早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脾胃健康分会主任委员。
擅长:胃肠、食管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胆胰疾病的内镜下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消化道梗阻的内镜下治疗;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广东省中医脾胃病科介绍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结直肠息肉管理项目分中心、国家胶囊内镜研究中心临床培训基地、国家幽门螺杆菌分子诊断中心广州分中心。牵头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大肠早癌专家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岭南中医消化内镜医疗联盟及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
在学术带头人余绍源、罗云坚及黄穗平三位教授指导下,在学科带头人、脾胃病暨消化内镜中心大科副主任张北平引领下,大德路总院脾胃病科主任张海燕、二沙岛医院脾胃病科主任王静、芳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陈延及大学城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刘添文带领团队,继往开来,携团队锐意进取,始终坚持一手中医,一手内镜,医镜融合,致力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消化道早癌以及炎癌转化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结直肠腺瘤、炎症性肠病,胆胰疾病等,尤擅长消化内镜下3E技术(ESD、ERCP、EUS)等各种手术治疗及术后中医药促进康复,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深受患者欢迎。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吴少华、樊珑秀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吴少华、樊珑秀
供稿: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吴少华、樊珑秀
吴少华、樊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