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大宝宝频繁拉肚子,还便血?竟是“牛奶”出问题!
近日一位焦虑的年轻妈妈
带着7月大的宝宝从外市
来到医院小儿消化科门诊就诊
原来宝宝这一个月已经多次排血便
在当地辗转多家医院就诊
反复予抗生素等治疗多天
病情无好转
入院后,龙晓玲主任医师详细检查患儿后发现,患儿人工喂养(近期换阶段奶粉),近1个多月大便次数增多,间断排血丝便,伴夜间哭闹增多,皮肤也反复出现皮损,无发热,无咳嗽、气喘等其他不适,精神反应可,近期体重增长不佳,全身皮肤粗糙,腹部查体无异常,临床考虑牛奶蛋白过敏。
立即予改用氨基酸配方奶粉食物回避治疗,完善相关检查,发现患儿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增高,过敏原检查免疫球蛋白E升高,牛奶2级,大便潜血阳性,未见红白细胞,大便培养阴性。氨基酸配方奶粉+口服抗过敏药物治疗3天后,患儿无再便血,夜间睡觉也安稳了,皮肤也变光滑了,便安心回家......
何为牛奶蛋白过敏?
牛奶蛋白过敏(CMPA)常见于婴幼儿,是一种由牛奶蛋白引起的
异常免疫反应
,其发病机制可通过IgE或非IgE介导,亦或两者混合介导。文献报道,全球CMPA的发生率为2.5-30%,国内报道0-3岁婴幼儿CMPA发生率为0.83-3.5%。
因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表现为进食后出现症状的时间短,并可参考过敏原检测,故容易判断;而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表现为进食后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固定且较长,又缺乏实验室辅助诊断手段,故较难判断,往往需要通过试验性膳食回避-口服食物激发(EDA-OFC)来明确诊断。
如何分辨?
非IgE介导CMPA多表现以胃肠道受累为主,皮肤表现往往以AD(特应性皮炎)为主,基本不会引起呼吸道受累。
IgE介导CMPA往往以皮肤受累为主,表现为急性红斑、风团和血管性水肿为主,且可表现出呼吸道症状。一般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呼吸道受累少见。
如何诊断?
非IgE介导CMPA的正确诊断依赖于
详细病史(包括饮食记录)、体格检查
以及试验性膳食回避-口服食物激发
(EDA-OFC)的反应
。
试验性膳食回避(EDA),可明确慢性胃肠道症状和AD对饮食控制的反应,试验性膳食回避时间推荐为2-6周,而全程CMPA的膳食回避时间原则上不能少于6个月,且年龄越小建议回避的时间越长,一般需要回避至9-12月龄。
如何管理?
对于
母乳喂养的患儿
: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不建议停母乳,考虑母亲饮食可能是导致婴儿产生过敏反应的原因,建议母亲行饮食回避及激发试验(EDA-OFC),以观察婴儿过敏反应的情况,如有下列情况可考虑暂停母乳,改为氨基酸配方(AAF)替代喂养:(1)尽管母亲膳食回避,婴儿症状仍持续存在且很严重;(2)婴儿生长迟缓和其他营养缺乏;(3)母亲饮食回避导致自身严重体质量减少和影响健康;(4)母亲无法应对心理负担。但停母乳的前提一定是婴儿EDA-OFC结果符合CMPA才可以持续地使用AAF替代喂养。
配方奶粉喂养患儿:
对于轻中度CMPA的婴儿初始治疗时,一般国际上建议使用深度水解配方(eHF)替代,但考虑到轻中度CMPA的婴儿仍然存在着一定比例对深度水解奶粉的不耐受,而氨基酸配方(AAF)是无敏配方,100%深度水解奶粉的婴儿均能耐受,因此在国内习惯上在EDA的2-6周可考虑使用AAF替代。重度CMPA婴儿和不能耐受eHF的CMPA婴儿原则上建议使用AAF进行替代治疗。
CMPA婴儿应在过敏症状,尤其是胃肠道症状
得到良好控制时,开始添加辅食
。辅食添加时应在小儿消化营养科医师专业指导下,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喂养和营养指导,合理添加辅食,以尽早达到免疫耐受,以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文中的这位小朋友,由于没有及时诊断牛奶蛋白过敏,一直按感染性肠炎使用多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治疗的效果,反而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一系列症状,甚至加重过敏的情况,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
妇幼健康科普来源:小儿消化科张丽
编辑、审核:中山市博爱医院编辑部
一审:王蓉
二审:何金钊
三审:史妙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