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是不是“阳”了?关注这些细节,孩子少遭罪
作为家中的重点保护对象
宝宝发热本就让爸爸妈妈紧张
再加上近期身边越来越多朋友“阳了”
更是让家长们慌上加慌
宝宝发热,是“阳”了吗?
如何给孩子退烧?
需要去医院吗……
广医三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谭小华介绍,孩子发烧,不一定就是新冠。发热、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很难和秋冬季节流行的其他呼吸道疾病区分开来。在没确定是不是“阳”了之前,家长要做到3甄别、3细查、3把关、3对症、4个不要,关注好这些细节,才能帮孩子平安度过发热期,尽快康复。
3甄别
为什么发烧?是否需要就诊?
秋冬季节,除了新冠外,强传染性的小儿发热性疾病还包括流感、喉炎、幼儿急诊等。
很多爸爸妈妈只要孩子一发烧就立刻将孩子带到医院。不仅导致小儿门急诊近期就诊人数暴增,也增加了孩子感染的风险。
这里,务必牢记3个鉴别要点:
1鉴别感染什么
如果宝宝发热前有接触”新冠“患者,“新冠”感染可能极大,如果宝宝发热前接触到的患者不明确是否“新冠”感染或宝宝自己受首发人,通常潜伏期(感染后未有明显症状的时期)1-2天内,“新冠”感染可能性大,潜伏期超过2-3天的,考虑“流感”、“腺病毒”感染。
2鉴别伴随症状
病毒感染后,除了“发烧”症状,如果宝宝出现“憋喘”、“犬吠样咳嗽”、“呼吸急促”、宝宝很有可能是“腺病毒”、“肺炎链球菌”感染导致“毛细支气管炎”、“喉炎”、“肺炎”等,这些情况都需要就诊。
此外,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无论健康状况如何(即就算没有基础医学问题时),都易发生流感所致重度疾病。因此,温馨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孩子出现流感病毒感染,应在症状出现后尽早就诊,因为在流感病程的早期就开始治疗能达到最佳效果。
3鉴别是否过分节食
如果发现小孩食量明显减少,哭闹不安,睡眠不安,要趁着小孩哭闹张嘴时检查有无口腔溃疡、牙龈红肿,这些表现常提示小孩的营养风险高,疾病康复慢,细心对症、及时补充营养素,才容易帮助孩子战胜病痛。
3细查
判断感染严重程度,科学就医
孩子发烧出现什么症状需要送医?谭小华主任建议,家长可以先做“3细查”,判断孩子感染的严重程度,再科学就医。
1
查出入量
呕吐、排尿、排便是不是比喝水、喝奶的量还多。六岁以内的小患儿,建议家长在近一周每天用”辅食日记“的形式,记录小孩的日常情况。
日常“辅食记录”示例
2
查精神
是否愿意玩耍,睡醒、进食后,精神是不是仍然不佳,不愿意与妈妈(或者平时熟悉的养育人)互动、玩耍。
3
查脸色
哭闹、进食、呼吸不畅时,脸色是不是发紫或灰白色。
如果上述“3细查”中任何1条有”是”的情况,提示小孩情况不稳定,家长必须及时安排就医,千万不要“在线等”!
3把关
做好居家卫生,杜绝交叉感染
1
关注日护物品,做好消毒
清洁用的纸巾、湿纸巾、免洗液常备床旁。
垃圾桶可盖封闭。
干净衣物、毛巾独立放置。
避免羽绒、珊瑚绒、毛毯等容易藏细尘微粒的床品、衣物,这种不容易清洗又易藏菌的家品常常是家里交叉感染的罪魁祸首。
日常物品表面的消毒是杜绝交叉感染的关键。消毒方法参考下图: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消毒
2
关注通风湿度
冬天室内窗门关闭时间长,至少安排每天2-3次20-30分钟的对流通风。室内恒温设备长期开启时,湿度保持50-60%。
3
关注食具奶具
餐具清洗烘干消毒后才用于进食,大人、小孩的餐具分开用。负责喂食的大人配餐前洗手、检查餐具卫生,不用同一个餐具对食物试吃、试温。
3对症
量出多入,对症下药
第1要量出而入
发热时,人体失水量大,有时是不显性失水有时是大汗淋漓,家长如果发现小孩嘴唇干裂、皮肤弹性不好,尿黄少,适当多喝水,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呼吸等情况。
第2要充分能量补给
感染状态下,小孩的炎症十分消耗体能,加上消化系统牵连时摄入减少,建议鼓励孩子进食,以碳水(粥、面条、新鲜水果)为基础,补充优质蛋白(蛋、奶)。
第3要用对退热药
如果体温超过38.5℃或者有明显不适症状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是服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类最常用的退热药,务必在水份充足的状况下应用。
4个不要
避免踩雷,从容避险
不要用药过频:两次服用退热药的间隔不要小于4小时,每24小时服用退热药的次数不要超过4次。
不要重复用药:不建议两种退热药交替使用,会造成药物过量。退热药不要同时服用含有退热药成分的复方感冒药。
不要捂太多:发热时,把孩子捂太厚会影响孩子身体散热,加重发烧的症状。
不要急剧降温:通过酒精浴、冰水擦浴,会使体温骤然下降,不仅会增加孩子不适,还会诱发热性惊厥的风险。
谭小华主任提醒,对付新冠患儿,对症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付流感患儿,抗病毒药物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同为病毒感染,退热的目的殊途同归,疾病的源头有自愈过程,如果合并细菌感染或其它疾病,需要及时就诊看诊。
医学指导
谭小华
广医三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从事儿内科专业近20年,擅长急危重症新生儿救治、儿童生长发育、矮小症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兼任广州市医学会新生儿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新生儿复苏专业委员。
专业为新生儿重症医学。主持或参与省级市级课题多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个体化阶段性胃肠营养支持与效果评价、适宜营养支持与促进生长发育专项技术在早产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等课题。近年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著多篇。
文|广医三院
图|部分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