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父母“听见”你的爱
让父母“听见”你的爱
2016年,我国一项涉及四省的调查研究发现,听力损失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60岁~74岁老年人占比达53.65%。家庭,尤其是子女,在呵护老年人听力健康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谎言很美,真相更美
“×××,男,88岁。”诊室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研室主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副所长刘博教授瞥了一眼诊疗系统里的信息,又望向眼前的女士,心生疑惑。
“您别误会,我替老爸来的。”这位女士告诉刘博,父亲是位教授,最近授课时他发觉自己听不清学生的提问,课后交流也愈发不顺畅,主动提出要佩戴助听器。“我爸本想找家助听器验配中心,被我拦住了。我说,还是先请医生评估,再决定也不迟。”
听后,刘博点点头:“您这决定做对了。助听器验配前,务必请医师进行听力学评估,以明确听力损失的性质与程度,确定干预手段。”
“老爸岁数不小了,消费观念跟不上,好几万的价格,恐怕他舍不得。如果需要验配,麻烦您嘱咐听力师别透露真实价格,把价格说低些,他好接受,反正也是我去缴费……”听了这话,刘博暗自称赞,这女儿真用心。
一周后,这位女士陪同父亲前来看诊。经病史问询及耳科专科检查,刘博判断,老教授听力下降明显,不仅是年龄增加所致,还受高血压等因素叠加影响。“由于您的听力损失是缓慢出现并逐渐加重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为了正常生活和工作,需要佩戴助听器。”看到老教授欣然同意,刘博补充说,“最近您血压控制得不够理想,需药物控制,虽然无法逆转听力损失,却有助于维持现有听力水平。”
“助听器是辅助工具,不是治疗手段,所以,需要必要的药物治疗。”老教授准确理解了刘博的诊断意见。
“平时您仍要注重耳健康,保住残余听力……”刘博提示老教授,助听器验配并非一劳永逸,类似验光配镜,需定期复查。
到助听器验配环节,听力师拿出3款助听器,分别调整好参数,请老教授试戴。
“这个不行。”听力师回忆,一上来,敏锐的老教授就淘汰了外观和性能均相对落后的一款。再行试戴,老教授觉察出另两款在音质上的差异,却没有明确表态,绕回了令女儿最含糊的价格上。“这两款差多少钱?”
女儿有点支支吾吾,听力师忙接过话茬,指着性能更优的一款说:“稍微贵点,1万出头吧。”
1万元相比真实价格被说低了一半多,刚好相当于老教授1个月的收入。
“那就它吧!”见老教授拍了板儿,听力师与老教授女儿相视一笑。
而后,老教授佩戴着选配好的耳背式助听器,回门诊道谢。“终于听清了!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学生们研讨论文!”
但没多久,刘博接到女士电话:“现在老爸逢人便夸耀助听器,周围不少朋友比照着去验配,发现到哪儿都拿不下这价格。以前我还能用品牌不同、型号不同打打马虎眼,现在不得了,老爸朋友也要找您看诊了!”
刘博思考片刻:“咱实话实说吧!”她认为是时候让老教授理解科技的价值,也理解女儿的苦心了。
得知真相的老教授有些错愕,但想起助听器的千好万好,也就坦然接受了。不过,他的夸耀重点变了,不再只说助听器又好又便宜,而变成“我女儿带我去验配的”。
三顾诊室,因一句触动
老教授既让人费心,又让人省心,至少他是自愿提出佩戴需求。相比之下,不少老人是好说歹说才被劝来诊室的,72岁的倔老头吴老就是一位。
“我可没聋,你别夸张。”听了儿子对自己病情的描述,吴老不以为然。
“按3次门铃您都听不见。一跟您说话,您就打岔。”儿子反驳道。
听到“打岔”,刘博介入了这场争论:“老爷子,打岔是听力下降的典型表现,因为听不清,又不想暴露病情,于是不停转换话题。”
刘博的话浇灭了吴老的火气。“他们说话声小。再说,老王配了助听器,效果没见多好,搞不好还依赖上了,不得越来越聋呀!我那天试戴了一下,根本不管用。”
儿子刚要据理力争,刘博伸出手势,示意由自己来解释。“首先,听力损失程度、频率范围不同,适配参数就不同,您试戴老王的助听器,没有参考价值。其次,助听器的主要佩戴目的是提高听力、改善听觉言语交流,并没有直接的副作用,非但不会越戴越聋,还能使耳朵积极有效地参与整个听觉活动,保持言语识别率。”
道理越辩越明,可吴老毅然决然:“不配。”
两周后,刘博又见这对父子。“耳朵聋点也没什么。我老伴没大病,儿子也出息,一家人和和美美的,不差这点。”这回,吴老不拿老王当借口,试图自我安慰。几经劝说,他的回答依旧是:“不配。”
一个月后,刘博三见这对父子。吴老儿子这份执着令她下决心一定说服吴老,让他认识到听力健康的重要性。
“好处说得不少,危害还没提过。”刘博告诉吴老,“老年听力损失可以引起认知能力下降。研究发现,阿尔兹海默病在伴有轻、中、重度听力损失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分别是听力正常老年人的2倍、3倍和5倍。阿尔兹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您看过电视剧《都挺好》吧?就像苏大强,最后连女儿都不认得了……”
“配。”没等刘博说完,吴老出其不意地打断,“我不能给儿子添负担!我如果走丢了,他找不到我,着急不说,还耽误工作……”
所幸的是,吴老的听力损失程度和频率范围均属助听器的适应证,佩戴效果将非常理想。
交流障碍致社会隔离
“老教授和吴老的故事不是个例。听力损失是老年人身体功能衰退的常见表现之一。”刘博介绍,听力损失不仅会导致听觉言语交流障碍,还会引发孤独感、猜疑感、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和社会隔离现象。她解释,患有听力损失的老年人言语识别率下降,这让他们担心说错而羞于与人交流,或者想着“听不见心不烦”而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变得多疑、猜忌和自卑。
研究发现,24%的老年听力损失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精神异常,同时约40%伴有耳鸣,20%伴有平衡障碍。刘博指出:“随着听力损失加重,老年人从早期噪声环境下言语交流困难到安静环境下言语交流也很困难,致使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减弱,导致老化加速、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同时,听力损失引发避险能力下降。“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警告声,如交通工具鸣笛、火警、周围人的提醒声等的感知能力下降,同时伴随年龄增长会出现声源定位能力下降,对危险警告信号的方位判断也会出现问题。”刘博说。
不仅如此,近年研究发现,听力损失还与老年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加重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中国工程院院士、耳鼻咽喉学专家韩德民表示,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关注听力损失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点工作。“老年人亲近的人,特别是子女,应具备相关常识,在日常有意识地识别老年人的听力损失表现,及时督促老年人进行医学评估和听力学评估。”
根据《老年听力损失诊断与干预专家共识(2019)》,老年听力损失的早期发现手段,除生活中家庭人员日常观察外,还包括医师简单评估法及问卷筛查法、简易设备筛查法和听力计筛查法。
据了解,医师简单评估法及问卷筛查法,即受检者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回答医师提出的听力相关问题,由医师进行评估;也可以选用老年听力障碍筛查量表简化版(HHIES),请受检者在5分钟内回答听力相关问题,根据得分加以判断。简易设备筛查法,是指基于通讯工具和数字测听程序的远程听力筛查。但筛查结果可能与真实听力之间存在差异。听力计筛查法,由经过听力学培训的人员在隔声室或安静环境下,使用纯音听力计进行500Hz、1000Hz、2000Hz、4000Hz和8000Hz的纯音气导测听,若各频率均达到筛查标准,则通过听力筛查。这种筛查方法专业性强、灵敏度高。
但不少老年人因不愿面对年龄增长的现实,认为佩戴助听器是身体残疾的表现,又或者由于助听器体积过小操作不便、老年人健忘易丢失等原因,而抵触验配。
对此,韩德民认为,一方面,国家应建立起稳定的助听器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人工耳蜗植入的科普宣教。“老年听力损失患者既往具有良好的听觉言语基础,人工耳蜗植入后多效果明确。临床上应结合老年患者的预期寿命和听力下降趋势综合考量,当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适应证时,应尽早植入人工耳蜗,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