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连跑步都“要命”!赶紧试试这个试验!帮你找到最适合的运动
这几年,马拉松运动成为了一些运动爱好者的“时尚标签”。挑战自身极限的快感让很多人欲罢不能,然而,因跑马拉松猝死的事件屡见不鲜,这让不少人对长跑之类的极限健身运动产生了质疑:这些运动是否会缩短心脏寿命?导致猝死?伤身又致命呢?
这几天,杭州就有一些长跑爱好者心脏不适后,来到浙大二院心脏康复中心,惴惴不安地问道:医生,我还能跑步吗?
浙大二院心内科、心脏康复中心陈慧敏医生建议,大家在高强度极限运动前,先评估自己的心肺运动功能,确保心脏有能力适应和负荷。
高强度极限运动爱好者
建议提前评估心肺功能
52岁的刘先生(化名)是一名资深的长跑爱好者,每周跑2~3次,每次20公里以上,已经坚持了近10年。
最近,他跑完步后觉得心脏隐隐有些不适,还出现了头晕目眩的症状,于是来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心内科就诊。心超和心电图检查显示,他有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陈医生说,长期的运动训练会引起心脏结构的变化,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心肌肥厚,在运动员中十分常见。这种生理性的改变其实是心功能良好的表现,而且是可逆的。但刘先生是病理性的心肌肥厚,还出现了运动后不适的情况,所以需要引起重视。
“那我以后还能跑步吗?”听完医生的分析,刘先生第一反应就是担心自己的跑步生涯就此中断。
陈医生说,“跑步暂时别跑了,你可以先来我们心脏康复中心‘骑个车’,评估一下心肺运动功能再说。”
他口中的“骑个车”指的是心肺运动试验,过去心脏评估大都是在安静状态下进行的,而这种运动状态下进行的心肺功能评估,能更真实地反映心脏功能的潜力和安全范围,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评估最大运动能力的金标准。
陈医生说,不少马拉松选手会在比赛前做一次心肺运动试验,以免跑步过程中出现猝死等意外情况。
除了高强度极限运动爱好者,心肺运动试验还适合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衰患者,包括心脏术后的病人),或在心血管疾病早期、具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以及亚健康人群(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烟、久坐不动、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等)。
根据评估确定康复方案
推荐最适合的运动强度
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心肺运动试验室,里面放着一台健身车和一台监测设备,康复治疗师刘璐、洪丽琼早早做好了准备。
她们先根据刘先生的年龄、身高、体重和心脏检查情况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试验程序,并将他全副武装起来:面部戴上呼吸面罩,上面安装上呼吸传感器,佩戴好心电图监测设备和血压带。
肺功能静态检测后,刘先生就骑上了健身车,刚开始是没有阻力的热身阶段,这对长期运动的他来说是小菜一碟。慢慢地,脚踏板的阻力稳步增大,直到增加到根据患者情况推算出的最大值。
这时候,哪怕是平时一口气跑20公里的刘先生,也感到有点吃力了。刘璐在一旁密切观察着,“看一眼右边的图示,你觉得自己用力分级达到多少级了?”“17级吧,很累!”他气喘吁吁地回答。
这个运动过程中,仪器时刻监测着他的血压、心电图、心脏收缩功能、摄氧量、无氧阈等指标,同时根据指标自动生成一份心肺功能报告。
最后,刘先生的报告显示他的Weber心功能分级为A,属于无或轻度心功能不全,运动耐量判断为轻度下降。
洪丽琼分析说,这份报告可以明确目前心脏能承受的最大活动级别和日常合适的运动强度,比如是可以快走,还是可以游泳?能不能爬山或打球?报告提示运动过程中有一个安全的心率范围,运动时将心率保持在此范围内对患者来说基本是安全的。如果每分钟心跳超过这个范围,说明运动进入高强度,而高强度运动并不适合每个人,盲目运动会使出现心肌缺血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大。
陈医生说,如果这是一个健康人群的报告,他完全可以继续适当、规律长跑,但考虑到刘先生已经查出了肥厚性心肌病,还是建议先进行一段时间的运动康复,以后再恢复长跑,但也要适当降低频率。
心肺运动试验室的隔壁就是运动康复室,里面陈列了跑步机、健身车等运动设备,就像一个小型的健身房,还有治疗师带领着患者跳操。
康复治疗师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准确评估运动强度。患者运动的同时全程接受心电图、血压、氧饱合度的监测,并且有专业的运动治疗师指导,保障运动安全,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陈医生说,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博奥院区)不久将开设面积更大的心肺运动试验室和运动康复室,为更多患者提供精准的心肺评估和有效的运动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