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日”系列科普(一):糖尿病筛查,早筛早干预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我科近期将推出糖尿病相关的系列科普,以期与患友们及家属、医务人员交流更多糖尿病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关注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相对较低,致残率、致死率仍较高。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9%,患者人数高达1.25亿,是当今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糖尿病是一组代谢性疾病,病因多样,以高血糖为特征。可导致心脑血管、视网膜、肾脏等多个器官及系统的损害,是我国恶性心脑血管事件、失明、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急性应激状态下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急性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不少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提出疑问:“医生,我每年都体检,没听说血糖高。怎么突然就得了糖尿病呢?”拿出体检报告一看,空腹血糖确实在参考范围内,但是在6~7mmol/L之间的也是大有人在。那么,体检血糖正常,是不是就一定不是糖尿病呢?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糖尿病筛查?糖尿病筛查对于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和进展有什么益处呢?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复杂性疾病。其危险因素可以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两类。前者主要包括种族、年龄、家族史或遗传倾向;后者主要包括糖尿病前期(最重要)、代谢综合征(超重/肥胖、高血压、高尿酸、血脂异常)、不健康的饮食方式、运动量少、长期吸烟、可影响血糖的药物、社会环境等。不可干预的因素改变不了,但是要重点关注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通过控制和改变这些危险因素,达到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体检查的是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正常,不代表就没有糖尿病。空腹血糖简单易行,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条件允许建议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尤其是糖尿病高危人群以及“三多一少”症状典型的人群。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
糖尿病筛查,可以尽早筛查出大部分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对这一部分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患者管理,通过生活方式的科学干预,一部分人可以长时间不进展为糖尿病,也有一部分人即使进展为糖尿病,也能接受及时的治疗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202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
【3】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撰稿|陈朝琴(内分泌代谢科)
审核|李文霞(内分泌代谢科)
责编|廖理英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