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健康教育回顾:居家期间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
居家学习期间,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有哪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采取何种预防措施,针对这些家长关注的问题,2022年9月16日10:00,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刘振谧教授为公众带来了一场在线健康教育。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场科普的关键内容吧!
1
2
一
身体健康问题预防措施
1.睡眠方面
对于学龄儿童青少年,应当保障每日9-11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2.运动方面
学龄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参加60分钟的中等到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孩子们可以在课间休息时间,和家长一起,选择一个空旷的角落,做一些动静比较小的运动,例如单脚站立、侧卧抬腿、深蹲、拉伸等,还可以做一些互动运动,例如抛接球,还可以增加难度,如单足抛接球。
3.饮食方面
①保证食物多样性。
建议平均每天摄入食物12种以上,每周25种以上。
做到餐餐有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经常搭配全谷物、杂粮杂豆和薯类。
保证鱼、禽、瘦肉和蛋摄入充足且不过量。优选水产品和禽肉,其次是瘦畜肉。
餐餐要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
每天吃半斤左右的新鲜水果,喝300克牛奶或吃相当量的奶制品。
经常吃大豆及豆制品和菌藻类食物。
②合理安排三餐。
要保证三餐规律,定时定量,不节食,不暴饮暴食。
要每天吃早餐,早餐应包括谷薯类、肉蛋类、奶豆类、果蔬类中的三类及以上。
午餐要吃饱吃好,晚餐要清淡一些。
早餐、午餐、晚餐提供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30-40%、30-35%。
③选择健康零食。
健康零食可以作为正餐的补充,如奶和奶制品、水果、坚果和能生吃的新鲜蔬菜。
少吃辣条、甜点、含糖饮料、膨化食品、油炸食品等高盐、高糖、高油的零食。
吃零食的次数少、食用量小。
不能在正餐之前吃零食,更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零食。
④每天足量饮水。
首选白开水。
建议7-10岁儿童每天饮用1000毫升,11-13岁儿童每天饮用1100-1300毫升,14-17岁青少年每天饮用1200-1400毫升。
饮水应少量多次,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更不能用饮料代替水。
4.保持健康体重
同学们应关注自身成长情况,定期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学会计算体质指数和腰臀比。如果体重由正常变为超重,应随时调整“吃”和“动”,通过合理饮食和积极运动,预防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体质指数,即BMI,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腰臀比,即WHR,WHR=腰围/臀围。
二
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措施
1.家长稳定自己的情绪,做好心理和行为的表率。
父母情绪不稳定给孩子幼小心灵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却常常是不被察觉和知晓的。
长期来看,孩子会因此出现语言发育迟缓、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短期来看,在数月的居家期间内,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爆发精神问题,造成诸如自虐甚至自杀等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很多父母都不会把这些问题归因到自己的情绪控制之上。
改变环境是最直接的方法。例如,命令自己在气头上时离开现场,去健身、看书看电影、逛商场,或做点别的事情;如果不能离开家,卫生间或别的房间是撤离的去处。等冷静之后,再采取解决措施。此时你的做法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果因为偶尔情绪失控伤害了孩子,家长一定要在事后及时给孩子道歉,说明原因,给孩子一个拥抱,表达你无条件的、不变的爱。
2.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改善情绪。
疫情期间,容易出现“易激惹”状态,长期处在一个屋檐下的家长和孩子,难免发生磕磕碰碰。遇到冲突,家长要提醒自己暂时戴上“口罩”,避免发生口角。适当放低要求和期待。在孩子出现问题没有达到要求时,父母可以“难得糊涂”一下。特殊时期,作为家长更要保持情绪稳定、信念坚定、内心坚强;多关注孩子的反应,多包容、多理解;树立“发生什么,我们就一起应对什么”信念,鼓励孩子积极面对无法预知的风险,为疫情防控做贡献。
同学们也可以主动采取积极健康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先为自己的情绪和健康负责,必要时可以拨打成都市中小学心理热线962028进行情绪宣泄和求助。
3.给予孩子独处空间,多一些包容与信任。
我们应当给予孩子一定的独处空间,尊重他们对独立和独处的需求,让他们的情绪得到舒展。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更加包容、理解和信任孩子,多一些商量和鼓励,少一些管制和唠叨。
4.让孩子做学习的主人,提高自我学习管理能力。
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自律,学着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做好后勤保障,保证在孩子学习期间不随意打扰,让Ta安静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鼓励孩子在进行线上学习时,与班里的伙伴互帮互助、共同监督,分享在学习、生活中的收获。
5.加强生命教育,增强孩子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孩子关注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抗疫勇士和感人事迹,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建立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等,加强安全提醒;如果遇到父母不在家,有陌生人来访,提醒孩子不要开门接待。
6.加强信息判断,不信谣不传谣。
引导孩子关注权威真实的新闻和信息,和孩子一起讨论,指导孩子学会对信息进行判断,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专家简介
刘振谧,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和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研究,针对慢性复杂性伤口和儿童青少年行为心理健康等领域开展工作并取得一定学术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含共同)在CochraneDeSystRev(影响因子12.008)、AsianJPharmSci(影响因子9.298)、ActaPharmacolSin(影响因子7.189)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篇,他引241次。累计发表论文34篇,他引1522次。“四川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入选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分会等国家级学会或协会常委或委员。《CochraneDeSystRev》、《EvidBasedMed》、《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学校卫生》等专业学术期刊编委。
来源: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公共事业发展部
制作:宣传统战部上一篇:如果成都能听到,我想这样对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