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管”时代下的纵隔手术
9月7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成功举办了“无管”纵隔手术日活动。期间,何建行教授团队总共进行了6台纵隔手术,其中就包括了58岁的谢先生(化名),他在体检中发现纵隔肿瘤,在“无管”胸腔镜技术下,只需一个小孔便帮他解决了大问题。
(何建行教授团队进行手术)
58岁的谢先生平时身体健康,今年在家人的坚持下,他去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体检报告提示的纵隔有明显占位,怀疑是纵隔肿瘤。
这让他和家人紧张起来,“纵隔肿瘤是什么?”“平时没有任何的不舒服,怎么会有肿瘤?”“要怎么治呢?”一连串的问题蹦了出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对于“纵隔”这个词还相对比较陌生。
“纵隔”
“纵隔”其实并非一个器官,而且是一个区域。位于颈部以下、腹部之上、双肺之间,纵隔里有许多重要器官,包括心脏、食管、气管、胸腺、神经等。
纵膈位置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是一个统称,是指发生于纵隔内各种组织器官的肿瘤。由于纵隔内组织和器官较多,所以对应的纵隔区域肿瘤种类也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淋巴瘤、畸胎瘤、异位甲状腺肿瘤等。
一般来说,纵隔肿瘤很少见。纵隔肿瘤通常诊断于30至50岁的患者,肿瘤在纵膈内的位置因患者的年龄而异,在成年人中,大多数纵隔肿瘤发生在前纵隔,通常是恶性淋巴瘤或胸腺瘤。相当部分的纵隔肿瘤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是体检中无意发现,CT检查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胸腺瘤常常合并重症肌无力,幸运的是,谢先生还没有出现明显的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在纵隔肿瘤的治疗方面,传统的正中开胸方式逐渐被胸腔镜微创技术所取代,“以前需要劈开胸骨,现在的胸腔镜技术可以实现微创手术,避免了大切口对患者的创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纵隔亚专科杨超医生介绍,随着何建行教授创新的“无管技术”的诞生,进一步将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推进到“微微创”时代。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自主呼吸麻醉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手术列入2021-2022年度广州市临床特色项目。
为了实现患者的快速康复,减少患者术后的不适感,何建行教授团队将“无管”胸腔镜技术应用到纵隔肿瘤的治疗当中,患者术中保持自主呼吸状态,无需气管插管和尿管,术后无需留置胸腔引流管。
“无管”技术最大限度减少肺损伤和气道损伤,实现术后生理、呼吸系统快速恢复,减少咽喉疼痛、声带损伤致声音嘶哑等不适;无尿管则可以避免导尿带来疼痛及潜在的尿路感染;更重要的是保留自主呼吸为患者提供更加接近生理的心肺功能状态,使患者早期就可下床活动,促进心肺及胃肠功能恢复,大大降低静脉血栓等风险,同时患者术后恢复快也可缩短住院时间。
麻醉科蓝岚主任认为“无管”胸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给麻醉医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但同时推动了整个麻醉学科理念的变革和进步。自主呼吸下“无管”胸腔镜单孔手术方式不需要使用肌松药,没有呼吸抑制的风险,苏醒快,接近自然苏醒,这对于合并重症肌无力的胸腺瘤患者来说可以有效降低肌无力危象的发生率。对于普通患者,可以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何建行教授带领团队一番娴熟的操作,仅仅用30分钟就将肿瘤完整切除掉,出血量不到5毫升,“技术的改变不光是改变技巧,还要推动系统的变革,这比单纯地改变技巧更重要,如果说外科进入到了微创时代,那么,麻醉就应该同步进入精准麻醉时代。”
何建行教授完成这台手术后对在旁边观摩学习的外院同行医生说,“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常规开展这种手术方式,接下来就如何解决系统性降低局部组织高反应性及患者的术后管理问题,需要同行之间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造福更多纵隔肿瘤的患者。”
谢先生的手术进行的非常顺利,苏醒后回到病房不到十分钟,他便可以自主下床活动,全身“无管”“无痛”的状态让他甚至有种“还没做手术”的错觉,术后一天他便康复出院回家,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经济负担,这可以让很多对手术有顾虑的患者可以安心和舒心。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临床实践,“无管”胸腔镜单孔手术切除技术已经成为常规的操作,适用于绝大部分纵隔肿瘤患者,一天可以完成六台纵隔手术,涵盖了胸腔镜侧入路、剑突下入路等各种手术方式。
纵隔亚专科江泷医生提醒,目前对于纵隔肿瘤的病因没有完全明确,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心情,发现问题不要恐惧,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
专家介绍
何建行
胸外科、器官移植科、
肿瘤科学科带头人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博后合作导师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
美国外科学院、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
美国胸心外科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Member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委员、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粤百杰、中国十大口碑医师,美国及英国外科学院Fellow(FACS,FRCS),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首届主任委员,JThoracDis执行主编,AnnTranlMed主编。中国微创伤胸外科的奠基人和指南制定者之一,于2009年实现了胸腔镜胸部肿瘤手术全范围覆盖;2011年开展自主呼吸麻醉下微创胸外科手术;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并实现了无管胸外科手术,革命性地将部分胸外科手术进化为日间手术。
聚焦肺癌手术相关的临床、基础与转化研究,主刀包括心肺联合移植、肺移植、肺癌微创手术等各种胸外科手术超过10000例。推动和主持多项新冠肺炎临床救治及科研攻关任务,促进疫情国际合作。
专业方向:全球首创无管自主呼吸的气道手术,针镜手术,异位心肺联合移植等移植新技术,亚洲首例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术,国内首例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等;创新及发展了胸外科“无管”微创技术系统,提升了肺癌无创早诊技术,制定了个体化术后治疗新策略。
出诊时间:
荔湾区.大坦沙院区
周一下午
李树本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ResearchFellow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药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等
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市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
2020年2月,于《ThoracSurgClin》发表国际首个Tubeless气管各段重建全覆盖的综合报道;2020年4月,参与完成全球首例Tubeless机器人胸段气管重建术、隆突重建术及次级隆突重建术。
专业方向:在气管外科、微创胸外科、单孔胸腔镜诊治肺癌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
出诊时间:
荔湾区.大坦沙院区
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杨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胸外科-纵隔亚专科组长
主治医师
广东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儿童胸部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胸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免疫治疗工程分会移植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方向:
肺移植及心肺联合移植,自体肺移植;纵隔肿瘤诊疗;体外生命支持。
出诊时间:
荔湾区.大坦沙院区
周五上午
江泷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胸外科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南山学者”后备人才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委员
广州市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委会常委
专业方向:
擅长肺部小结节的早期诊断与精准微创治疗。肺癌的综合诊治及个体化治疗。
出诊时间:
荔湾区.大坦沙院区
周五下午(肺结节纵隔胸腺瘤门诊)
周六上午(胸外科门诊)
越秀区.沿江综合楼
周二下午(肺部小结节专科门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荔湾区·大坦沙院区
越秀区·沿江院区
越秀区·沿江院区(综合楼)
海珠区·海印院区
照片:海鹏
责编:阿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