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抗疫榜样(十二)| 他一天接打300多个电话,守护疫情之下的“特殊病区”
9月6日上午10点过,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南侧角落,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杜月君站在一个由绿色围挡隔出的通道口,手中的电话不时响起,“昨天不是空出一个床位么?”“好的,我来安排。”
杜月君背后的通道,通向医院一个“特殊”的病区。本次成都疫情发生以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作为锦江区收治中高风险地区就医患者的定点医院(病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48岁,曾经驰援武汉方舱医院的杜月君就是这个病区的“大管家”。
►►►
曾驰援武汉方舱
回蓉后接受重要使命
“其实我本来是呼吸科医生,我水平还可以的。”杜月君半开玩笑地笑着说道。2020年2月,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杜月君跟随四川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飞赴武汉,在隔离方舱里战斗了74天。
从武汉返回后,杜月君回到医院呼吸科。2020年8月,医院安排他到感染性疾病科负责,专门从事疫情防控工作,“因为新冠肺炎毕竟是一种呼吸类的疾病吧,另外可能也考虑到我在武汉待过,有一些经验”。
在正常状态下,感染性疾病科承担了医院新冠肺炎及其他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筛查、诊治,科室由发热门诊、全封闭系统烈性传染病应急病房、疑似病例留观病房组成。
而在非常时期,例如成都今年先后多次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杜月君的科室就会承担起更为复杂艰巨的任务,专门收治中高风险地区就医患者。“我们是锦江区的定点医院,之前几次疫情我们这里压力小一些,但这次是我们打主力了。”杜月君说。
杜月君在他负责的病区门口
负责15张床位的“特殊病区”,
10天接诊近400人次
8月25日,成都市锦江区通报出现一起聚集性疫情。当天,医院就对杜月君科室的病区进行了“改造”。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位于医院南侧的整个病区全部用挡板围了起来,除了专门的出入口,与医院其他区域完全隔离开。病区实行全闭环管理,也是从这一刻起,包括杜月君在内的70多名医护人员就没回过家了。
“我们接诊的患者都是来自中高风险区域的,闭环接驳,闭环送医。”杜月君说,非常时期,需要到医院来的都是一些重病患者或是急需医护救治的患者,例如脑出血、肿瘤患者,高危孕产妇,透析病人等。医院专门从各个科室抽调了11名医生和12名护士到病区支援,但病区依然压力巨大。
截至9月4日,疫情开始后的10天里,医院救护车累计接诊近400人次,病区接收住院81人,抢救危重病人72人,平均每天接诊30余人。这个数字对于一家三甲医院来说并不多,但杜月君的病区总共只有15张床位,规模跟一个稍大点的社区医院差不多。“现在我们这里还住着10个危重病人。”杜月君说。
►►►
一天接打300多个电话,
确保每个环节万无一失
接受采访当天,接近上午11点,杜月君的电话又响了。一位来自中高风险区刚生产11个月的宝妈突发无意识抽搐症状,需要紧急送医,杜月君赶紧通知安排床位和医生。
在这个特殊的病区,杜月君主要的工作就是统筹协调,事无巨细,极其繁琐。“例如患者来看眼睛,我们要立即从眼科把需要的设备调配过来,最大限度满足诊疗需要。”
最近一段时间,杜月君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半准时到科室,了解住院病人情况,查看各种报告。也差不多从这时候开始,杜月君的电话就进入了“响铃”模式,“我昨天(9月5日)看了下,半天就接打了110个电话,最多的一天有300多个。”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是人都会有情绪。杜月君会仔细观察病区里医生护士们的情绪状态,“他们大都是年轻人,身体上的累问题不大,主要担心心理压力大。”杜月君说,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安排好轮班,然后见缝插针地与他们谈心聊天,“有什么问题随时找我。”
而对于自己,杜月君说他也会有焦虑。因为科室责任重大,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
“他们今天早上还在笑话我,说杜老师你早饭咋要吃三四个鸡蛋哦。我说我一天上班从早到晚,身体要是垮了啥都干不了了。”杜月君笑着说。
视频来源:CDTV-3
文字、图片来源:川观新闻记者付真卿摄影李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