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爬”来看病的患者,保守治疗半个月后站着走出医院!
腰痛到不能行走,这位患者“爬”进了医生的诊室。近日,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医师范德辉就遇到了一位从江西来求医的中年女患者。一进门,这位患者佝偻着身子,双手扶着板凳,左腿后伸着蜷缩前行,身旁由丈夫和女儿紧跟而来。再一细看,患者一已经是大汗淋漓,不敢大声呻吟,只能小声哼哼。
问其原因,患者一边喘着气,一边断断续续地讲述她腰痛的原因。原来,两个月前她弯腰抬重物后出现腰部疼痛,当时未重视,后间断发作,也去过当地诊所做了针灸、推拿等治疗,每次都是稍稍缓解,第二天第三天又开始疼起来了。
雪上加霜的是,在1个月前,她又不慎扭伤到腰部,腰部疼痛再次发作,这次左腿疼得更厉害了,整个大腿后侧都似牵拉一样的剧痛,且无论如何都伸不直腰。到医院一检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得厉害。她想保守治疗但是当地医院无一愿意收治。几经波折,经人介绍,她便慕名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寻求广东省名中医范德辉教授诊治。
“患者双手扒着凳子一点一点缓慢地挪进诊室。”范德辉说,我的学生让其躺在床上,好给她做检查,可是她连躺在床上都无法做到。因为一个侧身她就疼得掉下眼泪,看得出来,她左下肢完全不能伸直,只能屈着双膝躺在床上。
这位女士一边流着泪水,一边对医生说:“自从一个月前扭伤后,左腿就疼痛、麻木得厉害,晚上疼得睡不着,因为长期只能躺在床上才能缓解疼痛,所以大便也已有四天未解了。”
了解到情况如此严重,医生们都赶紧行动起来。首先给患者进行穴位注射等治疗后,其疼痛暂时得到了缓解,勉强可进行下一步的查体。“我们为她查体,发现他的双侧腰肌非常紧张,腰椎呈左侧弯的状态,活动度明显受到限制,只能够平卧,连侧身都非常艰难,而且左踇背伸肌力已有减退,从第四腰椎到第一骶椎的棘突间及椎旁压痛剧烈,双侧的直腿抬高试验都是阳性。由于患者疼得厉害,部分检查无法配合。”范德辉说。
随后,医生就为患者完善了腰椎的核磁共振检查。腰椎MR显示:1.L5/S1椎间盘变性膨出并脱垂,双侧黄韧带增厚,继发椎管狭窄。2.L3/4、L4/5椎间盘变性并轻度膨出。3.腰椎骨质增生;L3-5棘突周围筋膜炎。4.S2骶管小囊肿。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3-S1,中央型)”,而中医诊断为,“腰痛、气滞血瘀证”。
如何能缓解腰突患者的疼痛,这是范德辉主任团队首先考虑的问题。范德辉采取了龙氏治脊疗法创始人龙层花教授“三步定位”诊断法为依据,采用腰椎正骨手法来调整患者脊椎及达到椎旁组织的力学平衡。“我们根据患者的关节错位类型,选取其中的侧卧斜搬法、俯卧下牵抖冲压法、倒悬牵引等手法来调整错位的关节。”范德辉说。
同时,专家还采用了特色治疗,比如口服身痛逐瘀汤剂,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以温经通络、舒筋活血止痛。同时还融合了西医治疗,比如以抗炎镇痛、营养神经为主。另外还辅助了物理因子治疗,比如神经肌肉电刺激、偏振光、红外线、电子生物反馈等治疗腰部、双下肢以消炎止痛。
如此治疗到第五天,患者能够直起腰了!在这个节骨眼上,范德辉教授再一次给患者进行了龙氏治脊疗法之倒悬牵引,治疗效果更上一层楼!
半个月后,患者基本行走自如!近日,患者和家属一起高高兴兴地出院,返回江西老家。
“对于腰椎疾病患者,通过触诊往往会发现,其肌肉紧张,手可触及条索状+块状的结节,此时运用倒悬牵引可有效地缓解肌肉痉挛,早期可以增大腰椎椎间隙,从而减少神经压迫,也可使椎间盘内的压力明显降低,有利于髓核的还纳,具有很好的整复作用。“范德辉说。
在对付腰突的治疗上,范德辉教授表示,最好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西医治疗可改善压迫所造成的水肿及炎性症状;中医治疗改善了骨性压迫所造成的气滞血瘀症状;龙氏治脊疗法从根本上解除骨性压迫改善神经循环。
那么,对于如此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是选择手术治还是中医保守治疗呢?范德辉教授指出,对于腰突患者,我们既反对盲目手术,也反对盲目保守治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马尾神经损害是唯一的绝对手术指征。也就是说,如果病人出现大小便的障碍,应该尽早手术!除此之外,90%左右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而得到改善,我们对初次发病的患者都会建议先保守治疗。”
另外,范德辉还强调,对于有下肢感觉麻木、肌肉进行性无力的患者,也建议病人要经常复诊,让医生密切注意病情的变化。而对于那些保守治疗无效,出现下肢皮肤知觉丧失、肌肉进行性无力患者,也建议尽早手术。若足下垂、会阴部、臀部、鞍区严重麻木导致知觉迟钝或消失,也必须及时就医,听取脊柱专科医生的治疗意见。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无法根治一说,范德辉表示,我们应坚持对脊柱的保护和保养。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腰椎间盘突出症理解成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它属于慢性病,需要我们进行坚持不懈地腰背肌锻炼,并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注意腰部运动方式。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减少腰突的复发!
上一篇:牙龈出血怎么办
下一篇:溃疡经常反复发作?警惕这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