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足口病,家长在门诊常问的问题有这些
对于手足口病
虽然不少家长已有一定了解
但医生出门诊时仍然发现
当得知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口病
有的家长仍表现得一脸茫然
惊慌失措,甚至“如临大敌”
今天就带大家充分认识手足口病
01
什么是手足口病,该病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容易感染,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该病全年都可以发病,在北方地区夏秋高发,但有逐渐提早的趋势。在南方地区以春夏为主高峰,秋冬季节为次高峰。
手足口病分为普通型和重症型,绝大部分为普通型,少数为重型。普通型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拒食、流涎,咳嗽、流涕等症状。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大部分皮疹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留疤或者色素沉着。
重型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16型(CV-A16)和71型(EV-A71)感染所致,除有普通型表现外,可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损害如精神萎靡、嗜睡、激惹、头痛、呕吐、昏迷,肢体抖动,眼球震颤,肢体无力,瘫痪、惊厥等;还可以出现呼吸增加或者减慢,呼吸困难,发绀,心率增快或者减慢,面色灰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出冷汗等呼吸、循环系统损害。
02
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03
医生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在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处出现了疱疹或溃疡,那就可以诊断为手足口病了。遇到不典型表现的,医生还可以通过咽拭子或者肛拭子标本检测肠道病毒来帮助诊断。
04
我的孩子得了手足口病病情严重吗?
手足口病分为普通型和重症型,绝大部分为普通型,少数为重型。普通型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一周内痊愈。重型患儿如能做好早期识别和处理,大部分也可以痊愈,其中的少数有心、肺、脑功能严重损害的患儿才会危及生命。因此大部分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孩子病情,但生病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有重症手足口病表现时及时就医。
05
如何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
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前面也讲到,及时处理,大部分孩子可以痊愈。年龄<3岁、病程3d以内和EV-A71感染是重症手足口病高危因素。患儿如有以下表现,应及时就医:
持续高热:体温>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呼吸困难。
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发绀。
06
医生如何治疗手足口病?
普通型病例在门诊治疗:通常只需要对症处理,以减轻患儿不适感。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不吃刺激食物,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夏季降低室内环境温度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
常用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和乙酰氨基酚口服;重型手足口病需要住院治疗,医生会根据患儿病情采取治疗措施。
07
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患病儿童做好居家隔离,发病后隔离期满2周方可上学;上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接
种
疫
苗
目前已经问世的疫苗是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在EV-A71型疫苗未问世之前,小熊医院确实接诊了不少重症手足口病例,甚至死亡病例。随着2015年我国开始推广接种EV-A71疫苗,近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EV-A71型感染所致重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数量已明显减少。
就诊的家长们经常问到,我的孩子得了手足口病,以后还会再得吗?肠道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各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即使孩子已经得过手足口病,还是会有再次得手足口病的机会。所以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接种EV-A71型灭活疫苗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传染病信息,2018,025(006):8-13.
妇幼健康科普·2022年第108篇
END
来源:发热门诊袁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