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健康 | “长夏”季节如何祛暑除湿护脾胃?
长夏,是中医以五行为根据而划分的特殊季节,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但大部分地区在夏至至处暑这段时间酷热难耐,因此,古人将这段日子称为“长夏”,这个时段也包括人们常说的“三伏天”。
从季节的特征来看,高温气候多易感暑热邪气,轻者为伤暑,重者曰中暑,甚至危及生命。长夏更是多雨的时节,雨多则水盛,人更易感受湿邪,湿邪伤身,往往缠绵久留不去,所以有部分人总说“湿气重”。暑热与湿邪相伴而袭,即通常所说的“湿热”、“暑湿”。既可能感受的外来邪气,也可能与人的工作、居住环境、是否做好相应防护等密切相关。
从五行的对应关系来看,春对应木,夏对应火,长夏对应土,秋对应金,冬对应水。从五行对应人体五脏,土为中脏,属脾,在属本脏的季节,脾系(胃)病的发病率会更高。从五脏的属性与生理特征,脾主运化,包括运化五谷、精微、水湿,调节水液代谢。若脾的功能失调,水湿疏布及水液代谢失衡,表现为湿困中焦,水湿困阻,又反过来影响脾主运化,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水湿停聚越来越重、脏器功能也越来越差。这就是机体内生湿邪的原理。脾功能失调的基础往往与人的体质、饮食习性等密切相关。
sweetheart
湿邪困阻,常表现为头重如裹、困倦乏力、口淡口腻、纳差无味、胸脘痞闷、恶心欲吐、大便稀溏。若因感受暑湿或者湿热,还可能出现发热、咽痛、鼻塞流黄浊鼻涕、咳嗽、咯黄痰等肺系症状,若感受湿热或者湿邪化热而成湿热,可能出现口干不欲饮、口苦、尿黄、潮热出汗、大便粘滞不爽等症。若本以内生湿邪,遇上外来邪气,内外相加,好比雪上重霜,其表现除以上症状外,往往更易出现脾虚症状如纳差、面色萎黄、少言懒语、脉细无力等表现。
出现以上情况,
我们该如何祛暑除湿护脾胃?
若感受暑邪,轻者如轻微头晕、乏力、多汗、恶心等,自移至阴凉处,做好防暑降温,出汗过多者饮适度的淡盐水,也可以饮用藿香正气液(水);中暑较重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一定就近医院诊治;若出现高热、昏迷,可针刺或指尖掐压人中、内关、外关穴,有条件可针刺十宣放血,并立即拨打医院急救电话,身边的人同时将中暑者移至阴凉处,等候救援。
感受单纯湿气,宜以苍术、藿香、佩兰、紫苏、厚朴、石菖蒲、豆蔻等芳香化湿,若出现湿热夹杂,可用茵陈、郁金、黄连、黄芩、薏苡仁、滑石、竹叶等清热除湿,若感受暑湿,以香薷、厚朴、扁豆、银花、连翘、荷叶、西瓜翠衣等清暑除湿。若因自身机体脾虚,可用南沙参、白术、陈皮、茯苓、薏苡仁、苍术、山药等健脾除湿。酷暑天气,常以金银花、菊花、荷叶、淡竹叶代茶饮,绿豆汤、鲜西瓜汁、番茄、鲜葡萄等均能清热解暑。夏季的时令蔬菜如冬瓜、黄瓜、空心菜、苦瓜、马齿苋、绿豆芽等能清热除湿。在营养膳食方面,茯苓、薏苡仁、莲子、芡实、白扁豆、山药等煲汤、煲粥有助于健脾祛湿,在肉品选择上,宜家畜与家禽的精瘦肉、鱼虾蟹等优质蛋白,烹调方法宜清淡而不滋腻。也可根据条件采取针刺穴位、灸法、中药熏蒸等健脾除湿。
不管是暑热、还是湿热或者暑湿,都可能跟外环境有关,因此防暑避暑降温,避免淋雨涉水。炎热的气候,及时补充水分、又防止过度饮冷贪凉,适度的运动或者适合自己的体能锻炼,适宜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清淡且有营养的一日三餐及保证充分的睡眠对祛暑除湿护脾胃都很有必要。
文字来源
万宏(中医科)
图片来源
千库网
排版
陈怡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