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医意 | 疫情防控期间,心理调适指南用起来
面对疫情
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健康向上的心态
近期疫情严峻
部分人群出现
烦躁、担心等的负性情绪
如果不懂得排解
可能会出现焦虑的情况
甚至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不同的人群
会有不同纾解情绪的方法
如何应对这种心理焦虑呢?
心理调适指南
01用科学知识支援抗疫
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掌握防疫知识,熟悉防护流程,宣传抗疫知识。
02觉察自己的情绪
疫情当下,需要识别自己的不良情绪,了解自己,更早的识别过度焦虑、抑郁、紧张等,及时进行调适。
03分享自己的体验
分享在疫情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可以向身边的人进行倾诉,适当进行沟通交往,有助于宣泄自己的情绪,以便得到理解和支持,但需要注意病理性情绪影响到身边亲近的人,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04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疫情期间更加提倡,规律的作息习惯,因为疫情的影响,可能静态的情况、少出门的情况会增加,在此状态下我们很容易变得懒惰,除了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之外,也更容易孳生很多心理问题或疾病,适度的在疫情期间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就有可能预防以上情况发生。
05寻求专业帮助,做好人文关怀
缓解释放情绪最有效的方式是沟通交流。和亲友分享你们的感受,也可向心理专业人员进行咨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到自助与助人,人与人连接的关系越亲密,心理状态也会积极健康。
心因性精神障碍
疫情来袭,随着电视、广播、微信等各种信息大量涌入,给每个人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导致出现心因性精神障碍的可能性明显增高。
1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是指个体遭受突然发生且异乎寻常的严重生活事件(如传染病暴发)时所出现的一过性精神障碍。常在遭遇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起病,历时短暂,病程可持续几天到1个月,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精神症状可完全消失。它可能导致我们认知、情绪、行为方面的变化,有可能出现对于世界不真实的“恍惚”状态,并可能伴随更多的焦虑、抑郁、恐惧、害怕等反应,也有可能出现对特殊人物或环境的回避行为,个别人会出现心脏不适、胃痛、腹泻等心身反应。
2
适应性障碍
受疫情蔓延严峻形势的影响,生活节奏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大家足不出户,变成了“宅男”、“宅女”。在这种环境变化中适应不良,则易发生适应性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焦虑、抑郁、担忧、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情绪不稳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动过速、出汗、手抖等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的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烟、酒依赖,甚至是自伤或自杀意图。
3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遭遇严重应激事件后出现的延迟性反应,常在遭遇应激性事件后,一般是1-6个月,甚至可持续多年,预后较急性应激障碍差。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临床表现有三组,即创伤性再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
不同人群的心理反应与干预
1
居民的心理健康照护
要听从政府部门的指挥,不为防疫工作添乱。严格掌握防护知识,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情况的发生。同时要及时处理自己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善于在疫情期间制订计划,寻找一个新的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让生活过得更充实,同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做一些适度地运动。
2
隔离人员心理健康管理
隔离人员大部分可能是密接人员,从心理层面上存在着紧张、担心、害怕、内疚、自责,甚至极端消极情绪首先要接受自己在这期间所表达出来的脆弱、紧张和恐惧。面临危机紧张、恐惧都是正常的心态。其次,找到自己表达紧张和恐惧的方式和方法,比如说有的人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慌,有的人表现为烦躁不安、郁闷。然后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保持昼夜睡眠的稳定性,适当的运动与亲人沟通交流,缓解隔离带来的孤独感。
3
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调适
现阶段,大部分医务人员承担了省市、地方市县的核酸采样工作,没有参加核酸采样的,也在工作单位承受着多重的压力。对于自身而言,进行主动调适,转换思维模式,增加团队意识,做好疫情期间的心理建设,以应对当下的种变化。同时要协调好家庭和工作,尽早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同时可能学习一些心理知识,识别自身精神状态变化,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是需要主动进行处理,或者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4
新冠患者的心理管理
已经感染的患者,尽早的适应自身状态的变化,进入病人角色,缩短疾病诊断过程中的否认期,积极的配合好医生的治疗,就是让自己更早恢复的重要保证。在治疗期间,在身体允许情况下的常规室内运动,对治疗也会有很好地帮助作用,中国传统的气功、八段锦、太极拳等,都是非常好的运动方式。对于新冠患者而言,要体察自己的情绪。令自己的情绪始终为自己所知晓,为情绪的自我控制做出及时的评估。接纳自己的情绪,给自己一点时间去了解发生情绪背后的意义,试着去解决自己真正的需求,并勇敢地去了解事情的真相,逐渐接纳稳定自己的情绪。转化信念,理性思考。情绪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关键是要理想的对待,及时的转化信念。让情绪始终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疫情期间,让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
在疫情形势变化过程中,不传谣、不信谣,让谣言止于科学,同时更多的投身到现阶段的抗疫中去,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特殊时期奉献自己的爱心。日常生活中要保护好自己,学会在自己能力范围中不能解决问题的转介,觉察自己的不良情绪,必要时也要寻求专业的帮助或督导。
专家介绍
康延海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心理治疗师,精神心理科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海南省科协委员,海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海南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海南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南省医学会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医师协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
擅长诊治抑郁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神经衰弱,强迫症,恐惧症,学生学习障碍、适应障碍,文化(迷信、气功)相关的精神障碍,癔症,早期精神分裂症等,婚姻、恋爱、人际关系及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治疗,多年来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与治疗方面总结了一定有经验。
撰文/精神心理科康延海
编辑/潘丽云
审核/冯琼
责编/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