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节气养生|立秋后,防暑、防燥、防悲秋……
立秋,是秋天“秋处露秋寒霜降”的第一个节气,为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从立秋开始,万物逐渐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点。
虽至立秋,但中国大部分地区仍是处于炎热的天气。因为立秋节气仍处于三伏天当中,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有“秋老虎”之称。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依然炎热,一般要到处暑后天气才会转凉。同时,秋天意味着降雨趋于减少,湿度下降,因此天气也会逐渐从夏天的暑湿向初秋的燥热转变。
认识了这个节气的特点,我们就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节气变化。立秋养生原则应为防暑防燥,滋养润肺。
立秋荷塘景色。杨景泓摄。
在三伏天中,人们可能因高温多汗产生烦躁情绪;或因天气趋于干燥,而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阴或肺气不足者在情志上容易表现出悲伤忧愁。对此《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教导我们入秋之际,要做到“容平”,即内心平和,从容不迫,不因秋天萧瑟之气而触景伤情,抱着“往事不可追,未来犹可期”的豁达心态去面对。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收敛神志,充足睡眠,保暖防寒,登高赏景等方式调节身心,与自然界保持同调。
1.清热解暑,健脾防寒:暑热未消,新鲜蔬果、莲子、绿豆等清热解暑类食物仍可摄入。但民谚有“秋瓜坏肚”之说,夏季的暑湿天气及大量进食生冷已使人们脾胃虚弱,且时至初秋早晚温差大,胃肠易受寒,此时若再大量进食寒凉瓜果会加重脾胃虚寒,容易造成胃肠道疾病。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减少食用如西瓜、苦瓜等性味寒凉的瓜果;另一方面可以适当食用如薏米、扁豆等健脾利湿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之后的秋冬进补打好脾胃基础。
2.少辛多酸:《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故立秋进食的原则是“少辛多酸”,酸味可敛肺生津,而辛辣则易损伤肺阴,因此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煎炸、膨化食品等辛燥食物,适当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
3.滋阴润燥:《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季易燥,常常出现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可适当食用黑芝麻、糯米、百合柔润之品以滋阴润燥。
1.罗汉果瘦肉汤
材料:罗汉果1只,枇杷叶15克,瘦肉250克
做法:
1)罗汉果洗净,打成碎块。
2)枇杷叶洗净,浸泡30分钟;猪瘦肉洗净,切块。
3)将清水1500毫升放入瓦煲内,加入以上罗汉果、枇杷叶、猪瘦肉,武火煲开后,改用文火煲1小时,加盐调味即成。
功效:清肺润肠。
2.雪梨银耳百合汤
材料:银耳半个、雪梨1个、枸杞子10克、百合30克,冰糖适量
做法:
1)雪梨洗净,去皮、去核,切小块待用。
2)银耳泡半小时后,洗净撕成小朵;百合、枸杞子洗净待用。
3)锅中倒入清水,放银耳、百合,大火烧开,转小火将银耳、百合炖烂,后放枸杞子、梨、冰糖,炖至梨熟即可。
功效:养阴润燥
文/图:刘强、吴翠萍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