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分站成功抢救患者——最美的姿势
3月13日上午8:19,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120急救分站接到出车任务,在天上人间对面有一位的病人有心脏病史,突发倒地意识不清。接到任务后二院急救小组医生李进、护士王东华、驾驶员马永兴迅速出动。在途中与报警人联系得知病人已经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病人的同事正在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随后到达现场,看到患者同事正在对其进行胸外按压,急救护士王东华迅速接替患者同事,跪在冰冷的地面上继续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同时,急救医生李进趴在冰冷的地面上给病人开放气道,进行气管插管。由于患者当时是躺在地面上的,急救医生就只能趴在患者头部的位置,与患者“头对头”从反方向手持喉镜叶片俯卧仰头,小心翼翼地将打开生命通道的气管插管送入气道,这一过程虽然有很多“盲区”,但是李进医生凭借多年的急救经验,找准位置,插管一次成功。
在医护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下,患者终于出现了自主呼吸,这时驾驶员马永兴已经将担架推到病人旁,在旁边路人的帮助下,大家合力一起将患者抬到担架上。由驾驶员将患者推到急救车内,急救护士立即对其进行静脉穿刺,成功建立静脉通道后,遵医嘱立即给予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的应用,并将患者安全转运至市二院。
对于这次成功抢救,两点很重要。一是患者的同事的做法非常正确,在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人员到达之前,及时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抓住了最佳急救时间;二是阜阳市二院急救分站急救小组抢救技术过硬,急救医生每天的抢救环境都非同一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下,也因此练就了又快又准的“超能力”。
李进医生介绍到:“在病房里、病床上的气管插管被称为“普通气管插管”,而恶劣环境下则被称为“困难气管插管”。这就要求急救医生要根据环境、患者体位等作出判断,是一个急救水平、反应速度等综合素质的考验。更在于急救小组医护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正是工作中培养出来的默契,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把病人从死神手里解救出来,同时也凸显出全民普及心肺复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