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西总官兵用军医本色守护高原蓝天
2022年2月,28岁的高原战士张某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50医院问诊,正在该院开展帮扶工作的西总心内科主任医师裴海峰接诊后,发现张某存在肺栓塞加重风险,立即开展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强抗凝药物应用,将张某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如今,张某已康复出院回到部队,成功躲过了“高原恶魔”——深静脉血栓的毒手。
一次看似普通的接诊,让“血栓”“高原频发”“疾病低龄化”“发现即已危及生命”这些关键词一直萦绕在裴海峰的脑海。如何做好血栓防治工作,守护高原官兵和群众的生命健康,成了裴海峰和帮扶专家医疗队的心头重任。
积极开展巡诊及摸底调查
裴海峰带领帮扶医疗队专家查阅既往该院病历资料,走访调查患者和家属,发现当地群众普遍缺乏对血栓的认知和重视,送医积极性低,无法在第一时间有效干预疾病,病情严重时又因路途偏远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受当地人文、地理、气候因素影响,冬季漫长寒冷,群众往往疏于锻炼,喜好多热性、味重、油腻食品,肉类、乳制品摄入量过高,这些都成为了血栓易发的重要因素。
讨论制定“血栓救治,预防当先”策略
深入社区开展血栓防治宣教
针对这些现状,裴海峰与医疗队长马鑫共同制定了“血栓救治,预防当先”策略,组织医疗队专家走进军营、社区,大力加强血栓危害宣传;为门急诊、住院患者及家属开展血栓预防宣教;日常配备维族翻译,确保不通汉语的维族同胞也能理解和掌握防治方法。
在此基础上,医疗队耗时两个月打造完成《高原高寒作业人群血栓预防操》,加深驻地官兵和群众对血栓的认识,降低血栓发病率,提高送医积极性,提升救治成功率。
血栓预防宣传是先导,精准广泛的筛查策略、高效的救治方案和强大的技术力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广泛开展深静脉血栓筛查
当地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筹备血栓系统化治疗条件难度很大。为了打破桎梏,医疗队开展大量科研工作,建立围绕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基础疾病和高原血液特性改变为核心的靶向筛查方案;加强对日常就诊患者的血栓筛查,并在部队巡诊和社区走访中发放问卷表,医患面对面沟通,提高筛查的广泛性。
指导筹建血栓防治绿色通道
裴海峰为第950医院血栓防治技术骨干授课
第950医院在专家医疗队帮扶指导下,积极筹建血栓防治绿色通道,制定标准化流程,加强医护骨干培训,逐步形成《血栓处置标准化流程试行方案》。
除常规溶栓治疗外,针对抗凝失败及有严重并发症的血栓患者,裴海峰重新引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与取出技术,在院内广泛开展高压氧疗及放血疗法,减少血栓并发症危害,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裴海峰正在查阅整理高原深静脉血栓防治资料
马鑫正在收集基因筛查标本
血栓防治需要多维手段,深入的科研可以让脚下的每一步走得更加扎实。通过大量查阅血栓成因、治疗等相关文献,医疗队完成相关学术论文初稿,成为早期指导当地血栓筛查工作的重要依据;先后成功申报两项国家专利,拓展血栓防治工作新思路,丰富血栓预防和监测手段;完成数百名超高海拔地区人群的血液样本采集,待1年后再次采集对比、筛选差异基因,利用基因检测与治疗寻找更为精准有效的诊治方法。
裴海峰荣获第四届“中青年心血管病学菁英”科学科研奖,为四川省唯一入选的临床医生。
“也许力量有限,愿尽绵薄之力!”这是裴海峰刚到第950医院时的发言,也代表了全体医疗队专家的心声,更是他们对帮带医院和驻地官兵群众的承诺。
在日复一日的调查走访、宣传培训过程中,他们被一批又一批不畏艰苦、奔赴边疆的官兵感动着,被一代又一代不辞辛劳、勇战疾患的军医感动着,被一个又一个不善言词、朴实无华的民族同胞感动着,他们也用赤城和担当的军医本色在这风沙肆虐的偏远之地,筑起一道道绿色的长城,讲述一个个暖心的故事,交出一份份厚重的答卷,翻开一页页崭新的篇章!
监制:高渝敏
审编:龙秋帆
责编:李柳静
编辑:胡冰燕
作者:【神经内科】杨旭虎
【康复医学科】马鑫
刊期:第473期
来源:原创
投稿邮箱:hcxzr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