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五毒、护安康,端午佳节风俗也是养生妙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浴兰节等。西汉《大戴礼记·夏小正》谓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
在我国传统中,有“毒五月”之说。
在我国传统中,有“毒五月”之说。
端午主要的风俗活动,
例如:
药浴、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艾叶,熏苍术白芷消毒,喝雄黄酒等等,都含有抗疫病、防虫害的元素。
抗疫病、防虫害的元素。
毒五月之“毒”,首先指湿热之毒。
农历五月的时候,太阳高照,“龙舟水”丰沛。这种潮湿又闷热的天气,感觉像在蒸桑拿。加上高温人体汗孔打开,特别容易让湿邪侵入。
湿热之邪进入人体后,阻滞气血经络,身体会出现津液气血运行不畅,所以很多人会出现身体困重,四肢沉重无力,面肿眼肿手肿等表现。这种湿热还会影响脾胃功能,出现口臭口苦,腹胀、胃口差,大便粘马桶,舌苔黄腻等症状。
《黄帝内经》:“汗出见湿,乃生痤痱”。我们出汗的时候,吹了风淋了雨,湿邪趁着汗孔打开而进入体内,郁积在肌肤里,所以毒五月皮肤还特别容易长痘痘、湿疹、痱子等。
做好几件事,解湿热之毒
1、不熬夜不吃夜宵
不熬夜,保证睡眠对排湿热非常重要;不吃夜宵,晚上让脾胃多休息,也有利于减少脾胃湿热。《吕氏春秋·仲夏记》中明确规定人们在农历五月需要禁欲、斋戒。
2、饮食清淡,少辛辣油腻
饮食清淡一些,多素少肉,不吃或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青绿色蔬菜。比如吃一些菠菜、青菜、西兰花、芹菜、青豆、豇豆、油麦菜等,有养肝、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
3、多运动,每天坚持快走
运动可以生阳气,出汗可以帮助排湿。通过慢跑、太极、快走等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有利于水分代谢,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4、艾灸穴位
艾灸有温通腠理、驱邪外出、调和阴阳的作用,在祛湿方面尤为显著。一般选取阴陵泉、丰隆、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其次,五月之“毒“还指各种毒虫。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传统认为的“五毒”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据古人观察,五月之时,各种蛇虫都出来活动,即是民间所谓的“五毒并出”。
端午节“香气”,能辟邪防疫
前面提到的端午节辟邪防疫的民俗活动中,大多都会用到带有“浓烈香气”的药材,例如,佩兰、菖蒲、艾叶、粽叶、雄黄、苍术、白术等,用以禳疫除病,消杀虫害。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佩兰
佩兰的性味辛、平,归肺经、胃经、脾经,能芳香化脾、醒脾调中、发表解暑,多用于治疗外感暑湿、湿温初起的症状。在周代,已有用佩兰浸水沐浴,以清洁禳毒的习俗。
禳毒是端午祭祀逐疫的风俗。《大戴礼》曰:“五月……蓄兰,为沐浴也。”这里的兰,指代的是佩兰。现代医学研究,佩兰的挥发油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
菖蒲、艾草
《神农本草经》记载:“菖蒲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
古代方士对菖蒲相当崇拜,认为“真菖蒲叶有脊,一如剑刃”,菖蒲叶又被称作“水剑”,所以辟邪之功甚强。
常与艾草一同放置于正门门楣之上,以及厅堂之中,利用其浓烈气味,驱蚊虫、杀菌消毒。菖蒲叶,辛、温,入心、肺二经,解毒疗疮、杀虫。治疮疥、麻风、黄水疮。
《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端午节插艾条用作辟邪防疫的记载:“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本草纲目》:“此草(艾)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而名艾”。古人认为这种草药的治病调理的功效强大,故称为艾草,“乂,治也。”
端午节,还可以给家人做个防疫病的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也叫香包。中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利用穿着的衣帽、鞋袜或饰物将药物佩戴在身上,让药物成分经过口鼻吸入、皮肤、经络吸收,从而起到阻挡毒虫污秽之物、防御疾病的功效。
香囊历史起源悠久,屈原在《楚辞》中就记载了人们以香草作为佩戴物的场景;考古学家从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用中药制成的香袋、药枕;亦有书籍记载华佗将麝香、丁香、檀香等装入花雕制成的香囊,悬挂于屋内用来治疗肺痨、吐泻等疾病。
至今,民间仍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可见,香囊既作为一种装饰以助美观又能起到驱邪避秽、保健防病的作用。
端午前后,炎热初上,各种毒虫、蚊蝇及微生物大量繁殖和活跃,空气潮湿夹带暑热湿毒,特别容易让人困倦乏力,提不起精神。此时佩戴一个清香的中药香囊,不仅提神醒脑,还可驱虫祛邪。
香囊还有以下功效:
01、防治呼吸道感染
把一些解表的中药研成细粉装入香囊,挂在胸前或睡觉时放置在枕头边,能起到防治呼吸道感染、流感的作用。
02、驱除虫害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载,佩戴香囊以避邪除秽。有些芳香类中药含有挥发油,蚊虫不喜欢其气味,将这些中药制成香囊,佩带到身上便可起到驱除虫害的作用。
03、改善鼻炎症状
现在不少年轻人都为鼻炎所苦,其实用辛温通窍的中药研磨成细粉,混匀后装入香囊,带在身边经常闻一闻,也有不错的效果。
04、健脾开胃
孩子厌食、身体消瘦是令许多家长头疼的事情,这也可以通过佩戴香囊来改善,准备一些气味芳香、具有健脾理气的药物研成粉,装入香囊佩挂于胸前,有健脾开胃的作用,能够起到改善小儿厌食的效果。
05、缓解焦虑、安神助眠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了用辰砂装囊,戴身及髻中,用治不寐的经验。
现代有研究认为,中药香囊芳香之气通过鼻腔、口腔、咽腔黏膜和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经过肺的气血交换进入体内,调节脑部血液的循环,能达到疏通气血的功效,刺激大脑前叶分泌释放荷尔蒙,舒缓神经,缓解焦虑,提高睡眠质量。
雄黄
古人为了驱赶蛇虫,会备好雄黄,用作治疗蛇虫咬伤。《江乡节物词·小序》说:“杭俗,妇女制绣袋绝小,贮雄黄,系之衣上,可辟邪秽。”古人会将雄黄放入香囊中,随身佩戴,以躲避五毒、蛇虫鼠蚁的侵扰。
雄黄,含有硫化砷,通俗一些就是有砒霜的毒性,并含有汞,能杀菌驱虫。雄黄酒有毒,不建议饮用。后世则改为将雄黄酒洒于墙壁门窗来驱邪杀虫。
端午节美食能“治未病”
补中益气,兼甘寒解毒——粽子
端午节的各式风俗渐已衰微,现代只保留了吃粽子的风俗。广东地区的粽子,多以糯米、绿豆、肥猪肉、粽叶、咸鸭蛋为馅料。糯米能补虚和中;肥猪肉能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绿豆能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粽叶,南方多用箬叶,北方多用芦苇叶,两者皆性味甘寒,能清热毒。
值得一提的是,粽子中的咸鸭蛋,味甘,性凉,入心、肺、脾经,有滋阴、清肺、丰肌润肤、除热等功效。其中的咸蛋黄油更能改善小儿积食,给孩子吃的粽子,最好挑有咸蛋黄粽子的来吃。咸蛋黄油外敷更是可治烫伤、湿疹。
端午节暑热渐生,人也容易汗出多而伤津液,粽子能健脾益气,有配以清热解毒的食材,确实是应节佳品。但肠胃病、老人、小孩、糖尿病患者、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病、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人群都应该少吃。
粽子充分加热后变软了再吃,能减少对脾胃的负担,解腻搭配普洱茶、或者山楂麦芽莱菔子茶即可。
清热解毒的家常菜——马齿苋
马齿苋,又叫五行草、长寿菜等,是平常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老一辈有很多人都知道,马齿苋有清湿热的功效。
确实,马齿苋性味甘寒,《本草纲目》就记载马齿苋能“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食疗本草》则指出用马齿苋煮粥可达到“止痢、治腹痛”,民间也经常食用马齿苋来对治湿热腹泻。广东地区的一道常见家常菜,就叫做上汤皮蛋马齿苋。
声明:本文仅为妇幼健康科普,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健康江门
责审:健康教育科